秋明


作為杭城第一家提出書文化和吧文化結合概念的文化空間,在面向西湖而居的寶石山腰,擎著一盞讀書之燈,純真年代書吧已走過了十五年的歷程。從“物質社會,我們仍向往純真年代”的杭州城西時代,到成為如今“西湖邊的文化客廳”,純真年代書吧一直以提供高品質多層次的文學、文化沙龍來踐行對“悅讀”的守望:作家見面會、讀書會、學者講座、影視沙龍、親子課堂、旅行分享會、小型音樂會等,全年覆蓋每個周末的活動,人們在這里碰撞心靈,交流讀書、學習、游歷心得,同時放慢生活的腳步。在美景之外,書吧的存在,為來到這間“西湖邊的文化客廳”的每一個人,提供了豐盛的精神享受。
通往寶石山腰純真年代書吧所在地,需要走上236級臺階。四季光陰,拾階而上,邂逅也總不同。有時是一只松鼠,有時是一陣秋風吹落而下的黃葉雨,或山間飽滿的霧氣繚繞出的蔥蘢世界,就連空翠濕衣的陰天,也別有一番風味。待走上山腰處書吧的空曠地,眺望出去,整個西湖便一覽無余了。
進得書吧里坐下,書墻四立的大廳,壁爐前轉角處的小書架,滿是新書的小書房,無不渲染著濃郁的書香氣息。隨意瀏覽一下,會發現其中還有許多知名作家的簽名本,王旭烽送來她的獲獎作品《南方有嘉木》,陳忠實來訪后寄來他簽名的《白鹿原》。讀書,觀景,隨意走走看看;一杯茶,一杯咖啡,伴著這淡妝濃抹的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所以書吧懸掛著一幅作家莫言題贈的楹聯“看山攬錦繡,望湖問子潮”,嵌入的不僅有書吧男女主人公盛子潮、朱錦繡的名字,還道出了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然而在此之前,純真年代書吧一路守望書香,經歷了頗多艱難坎坷。
西湖邊的文化客廳
始于一盞童年的讀書燈
“停電了,其他的孩子都到院子里去玩了,只有一個小女孩還在一燈如豆下,翻看著一本沒有封面的雜志。”這是朱錦繡寫于2000年的一篇文章《生命中的一盞燈》的開頭。只讀過小學四年級的朱錦繡,在工廠里做了多年女工,但卻利用一切可能機會來讀書。恢復高考后的1979年,頗令人意外地以很高的分數被廈門大學英語專業錄取,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一切都源于她那顆愛讀書的心。
命運的選擇寫滿偶然,也總沿著必然的軌跡。
2000年9月28日,在擔任浙江文學院院長的丈夫盛子潮的傾力支持下,還在罹患癌病恢復階段的朱錦繡,在自己任教的浙江工商大學辦理了長期病假后,于杭州城西文三路開了“純真年代”。這是她病后的最大心愿,其雛形來自于家里常年高朋滿座的文學沙龍,而生病引發了她想做一間屬于更多人的文化客廳,也給丈夫留一件“生命的禮物”的夙愿。選擇“純真年代”作為店名,是源于那部同名電影,雋永,浪漫,有著意味深長的古典氣息,也貼合朱錦繡本人向往純粹美好的性格特點。
沙龍活動一場接一場,知名作家紛紛來訪,在業內,純真年代漸有名氣。成立以來,余華、張抗抗、陳忠實、阿來、莫言、舒婷、北島等著名作家和詩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然而商品經濟大潮的市場環境下,嚴酷的是現實的沖擊,叫好不叫座,理想主義的書吧,遭遇到了來自現實經營的沖擊和壓力。朱錦繡盡心勉力地做書吧,開始幾年盡管舉步維艱,還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至2007年前后,隨著房租飛漲和圖書銷售一落千丈,連月虧損使得書吧一度瀕臨倒閉。然而這一切都沒能阻止她堅持初衷,幾經努力,2009年9月28日,作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純真年代”得到了來自政府的扶持,搬到了西湖邊的寶石山上。
寶石山腰,從此點亮了一盞“文化客廳”的明燈。換了位置,更新了氣象,書吧的文化氛圍一如既往般濃厚。在吧文化的經營上,朱錦繡更加用心了,來到寶石山的幾年里,這里舉行了眾多高品質的文學活動:茅獎獲獎作品系列品讀會、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詩歌雙語品讀、德國漢學家顧彬詩歌雙語品讀、臺灣詩人鄭愁予見面會等,書吧的人氣越來越旺了。
一段生死愛情的饋贈
生命的禮物,我會將書吧磨礪得更美
2012年5月,純真年代漸有起色時,朱錦繡的丈夫盛子潮卻確診了癌癥晚期,猝不及防的災難瞬間席卷了整個家庭,一年三個月艱辛多端的治療后,盛子潮還是于2013年8月離開了。悲痛之余令人欣慰的是,曾經至純至美的愛情,對妻子傾家蕩產的支持換來的兩人以生命互贈的禮物——純真年代書吧,此時越來越好了。
“你讓我想起一首唐詩……”這是廈門大學藍天碧海為背景相戀的時期,年輕的盛子潮寫給朱錦繡的一封信,永遠留在兩人純美的愛情記憶中。如今,純真年代書吧,這朵見證愛情的純真之花,漸漸開向二八芳華,更多的人聞到了她的芬芳。令朱錦繡更欣慰的是,兒子盛廈選擇全力協助母親來打理書吧了。繼承了盛子潮對書的喜愛和良好的品鑒力,在書吧未來的經營上,盛廈更有年輕人對于時代的判斷和思索。在對內地及臺灣獨立書店的多方走訪考察后,兩人對書吧的前景更有信心了:“高品質的讀書活動,文創產品的開發,有書吧特色的圖書銷售,與吧文化環境的不斷提升結合,利潤微薄也好,慢慢來也好,我們想在書香中,一路踏實地走下去。”
以書為紐帶,多元經營為載體
對獨立書店走向的思索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獨立書店論壇,現在政府層面對于民營獨立書店越來越重視,書店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并且如我這么多年來所做的那樣,吧文化的營造及多元經營,會是未來獨立書店存活的走向,但對文化事業的情懷,仍是第一位的。”談及當下對于民營書店前景的討論,朱錦繡說如是。
十五年了,對于源于獨立書店的“純真年代”,朱錦繡對當下網絡電子時代獨立書店面臨的困境也一直思索,不過她的觀點仍舊樂觀:“實體書店或書吧,提供了人們走近的手勢,為大家對文化的追求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為人們對文學和文化的純粹熱愛提供了秀場。從解決溫飽到物質豐盈的時代發展階段過渡,雖然受到網上購書等切實的沖擊,為了人與人之間精神交流而存在的文化客廳,反而會越來越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直是書吧致力于追求的方向,希望會影響到更多的人。”朱錦繡頗有信心地說。
現在,柳暗花明之后的“純真年代”,漸入佳境。正如一檔采訪她的節目標題所描述的那樣:“所有人都向往的風景,就在她窗下。”如今每個清晨伴隨西湖一起醒來的朱錦繡,每每為了這份難得的幸運,表示會為“純真年代”這份文化事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懷抱西子湖的四時晨昏,依著保俶塔的鐘靈毓秀,好景在望,十五年的文化守望,純真年代書吧,正又蓬勃喜悅地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