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伏震


如今作為一名責任編輯,尤其強調市場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結合、協調,通過選題策劃和全程督辦,務必實現圖書在文化和市場雙贏的結果。
熱詞:叢書項目管理 責任編輯 職責
責任編輯,按照《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的規定,“是由出版社指定,一般具有編輯職稱或具備一定條件的助理編輯人員對稿件進行管理”,包括選題策劃與申報、內容質量與編校質量把關、產品設計與質量監督等具體工作范疇。如在審讀全部稿件的基礎上,主要負責從專業的角度對稿件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學術價值進行審查,把好政治關、知識關、文字關,并對稿件提出取舍意見和修改建議。但隨著出版社轉企改制,“責任編輯”已不局限于單純從事以上所說的產品生產的內容加工制作,責任的涵蓋在擴展,如今作為一名責任編輯,尤其強調市場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結合、協調,通過選題策劃和全程督辦,務必實現圖書在社會和市場雙贏的結果。
2014年是已故中醫泰斗任應秋先生誕辰100周年,這在中醫界是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事件。我自2007年以來與任廷革教授、魯兆麟教授等著名中醫學者、名老中醫屢次會商,意在任先生誕辰百年之際,能夠推出任應秋先生的一套醫學大全集。一開始,眼光主要落在《全集》的學術價值、文化效應方面,而我作為《全集》的責任編輯,就必須同時兼顧這樣一套大書的市場效益了。換言之,一套在文化學術方面功利千秋的大書,市場方面同樣得體現出它的價值,魚和熊掌務必兼而得之,這才是今日之責編的“責任”所在。那么,這些責任通過什么體現呢?兩個字——“策劃”,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將原來的“責任編輯”崗位更名為“策劃編輯”的原因。具體到《任應秋醫學全集》的項目策劃與運作經驗,我想著重談一下作為責任(策劃)編輯在其市場方面的設計和運行。希望能給編輯同業有一些參考的價值,也希望能夠得到同業的批評指正。
一、成本也是資本
《任應秋醫學全集》交稿字數600多萬字,定版后的字數統計近800萬字。從內容方面,收集整理了任應秋先生自1934年至1984年間的主要論著,包括醫學論文、雜文300余篇,著作30余部,文獻跨度逾50年。這樣一套大書,往往令營銷人員頭痛。為什么呢?首先就是成本太大。一本相對暢銷的書,通常是小而靈——容易做,容易買,當然也就容易賣;就算不能大賣,至少收回成本是不成問題的。而我們面臨的問題,簡要地講,至少是兩個難題:
其一:內容涉及廣泛,時間跨度大,結集字數巨量,這個書很難做。要想保證質量,人力成本就“以幾何級數”上升。比如一本20萬字的專著,相對于它的成本,《全集》絕不是簡單乘以40的結果,而是要在40倍成本的基礎上再翻幾番。我們要從編著人員的數量和工期來看這種成本的累加。《全集》執行主編任廷革教授,最早著手相關資料搜集的工作,然后隨著工作量的增加,開始有其他中醫專業人員陸續加入。等到《全集》立項,初步確定工作團隊時,包括各方面資料搜集、整理、編校、審核等人員在內,這個隊伍已經擴充到了大約15人;若是計入后期編輯和專家審讀的工作,參與具體工作的總人數更有20人左右。在手游的時代,20人是什么概念呢?已經夠成立3家公司的人數了。而且為這種類型和級別的專業圖書把關的專家,他的工作成本的計算比普通編輯“昂貴”很多,有時是需要院士、國家級名老中醫出手的。這樣一支龐大而且昂貴的隊伍,耗時超過三年,才把《全集》結成出版。
其二:買家心理很尷尬。小、快、靈的圖書,具體說比如一本10萬字的,定價不足15元的圖書,買家心理非常容易親和。把書拿在手上,翻看幾眼,“哦,感覺還不錯”;或者是網路上看了別人的評價,看了別人的引用,“哦,好像我也用得到哎”“看樣子有點意思啊”,然后下意識地從兜里掏錢買下或者在網上下單付費——就像買一份早餐或者一盒冰淇淋那么理所當然。但是800萬字的《全集》,書店的架子上要擺成一排,網絡上的介紹要下拉翻頁,望而生畏有沒有?就算是興趣和專業所在,那么買家立刻面臨難題:買一套還是一本呢?如果買不了一套,需要把套書拆開來買,這個在心理學上是有定論的,人們普遍會排斥“破壞團員”的行為。假使最終還是要拆著買,那么應當買哪一本呢?好為難啊!
以上兩個難題,首先是大成本,然后大成本導致買家尷尬。什么需要“策劃”?這就需要策劃。策劃型的責任編輯必須意識到這些問題,而且必須解決這些問題。而這里所說的,便是需要策劃的問題其中之一,大成本問題。
我們最終怎樣來解決呢?我的經驗是觀念要變。如果念念不忘“成本”兩個字,那么責編就給愁死了。所以觀念要變。怎么變呢?變一個字,要“成本”化身為“資本”!沿著資本的思路再看,原來所謂“成本”就不再是累贅,而有它與眾不同的價值了。那么最后,我們評估的結果是,《任應秋醫學全集》完全有資格申請國家出版基金。它的資格,恰恰源于它的學術工程方面的“大”和“昂貴”。于是我們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先生和全國名老中醫朱良春先生評估和推薦。兩位老先生看到我們的項目,非常興奮,都認為這是中醫界了不起的項目,欣然推薦;王永炎先生親筆為《全集》撰寫序文。最終,《全集》順利通過審核,獲得出版基金的支持。我從中得到一個經驗:如果是成本,就不得不考慮割舍;但如果是資本,就需要考慮怎樣讓它更充分地體現價值。“成本”和“資本”,差一個字,卻體現出兩個相反的方向,截然不同的結果。
二、什么是市場
出版社改企,大量編輯的名片上都增加了“策劃”兩個字,然后企業經理人跟大家說:“盯住市場!”但市場在哪兒呢?或者說,什么是市場呢?很多編輯心里面還是傳統的“計劃出版”那一套思路,他沒有辦法從“計劃”變身到“策劃”。為什么?就因為不理解什么是市場。
我經過數個項目的鍛煉,總結出一點個人的想法:我認為,所謂市場,就是客戶的活動范圍。即,客戶在哪兒活動,那里就是我們的市場。比如說我們的目標客戶是小學生,那么小學生每天都在哪兒活動呢?小學生每天的生活就是集中在家、在學校,所以這個市場就在家庭和學校,離開這兩個空間,你的廣告、銷售、服務就無的放矢。然后是時間和內容,小孩子什么時間段在家里,什么時間段在學校?在家里干什么,在學校干什么?所謂盯住市場,就是盯住客戶的這個活動范圍,我的工作當然就在這個范圍開展。
具體到《任應秋醫學全集》,它的市場在哪兒?研究的結論是:專業圖書館。中醫學生和其他的中醫專業研究人員,他們需要大資料庫,而今天的數字資料庫還極不充備的情況下,專業圖書館當然是他們必須的學術活動場所。所以我們將推廣工作,重點著眼在館配圖書推介方面。接下來,就是怎樣把工作做充分,比如推介形式、文案準備、跟進措施,等等。這些工作做充分之后,一系列面向專業圖書館(拓展至部分綜合性圖書館)的工作,則水到渠成。這說明我們對于市場的理解是比較到位了,據此將營銷工作的重點離開新華書店,轉向館配,是成功的策劃。
三、不要小看系列產品的開發
最后補充一點,是我們傳統圖書出版行業比較忽視的,就是系列產品的開發。我自己是個書蟲,文史科技涉獵比較雜,生活情調方面的文藝作品也非常喜歡。近幾年在出版方面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有張立憲先生運作的“讀庫”系列。他的系列產品開發,在大陸出版行業中,是走在前列的。沿著這個思路,我對《任應秋誕辰百年紀念文冊》也給予了重視。它的設計、編排、推廣等工作,我們是很用心的;沒有因為它不屬于《全集》的正文內容而忽略掉。
事實證明,重視系列產品開發會有回報。《紀念文冊》的銷售出乎意料的順利,首印很快售罄,成為了獨立的盈利點。
(作者單位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