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銀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鄭州 450000)
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張廷銀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鄭州450000)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貫徹落實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環境污染形勢還非常嚴峻。深入分析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環境污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是目前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對策
近年來,圍繞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我省不斷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遏制了農村面源污染進一步加重的趨勢,全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另一方面,我省農村環境存在的污染問題還比較突出。當前的主要問題有:
1.1農村生活垃圾呈現膨脹趨勢
當前,我省農村有5300萬常住人口,約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6%。農村生活污水較為分散,多數農村沒有做到有效的收集和處理。而目前全省已建成投運的污水處理能力約為800萬噸/天,主要用于收集處理省轄市和縣城人口集中區的生活污水。經粗略估算,目前我省農村還有約600--800萬噸/天的生活污水未經收集有效處理,直接通過滲漏、入河和環境損益等形式進入生態環境之中。二是已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難以發揮作用。河南省2011~2012年度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資金審計數據顯示,抽查的2011年已完工的248套污水處理系統中,103套閑置、139套不能正常運行,能正常運行的只有6套。正常運行率不足3%。三是生活垃圾清運率低。按我省垃圾處理設計標準(人均垃圾產生量0.8—1.5公斤/天)測算,我省目前還有約6萬噸/天生活垃圾堆積在農村。長此以往,農村道路兩旁、自然低洼地成了天然垃圾箱,對農村居民地下水的飲用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1.2農藥化肥過量使用日趨嚴重
我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和糧食生產大省,糧食產量占全國1/10,小麥總產占全國的1/4,商品糧供應居全國首位。同時,我省也是用肥大省,年需化肥實施用量1600萬噸左右。2013年全省化肥折純用量696.4萬噸,居全國第1位。自2005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以來,化肥總用量增加34.4%,包括配方肥在內的復混肥料用量增加99.7%。在河南省肥料協會2014年年會上,河南省土肥站通報了2014年河南省肥料質量春秋兩季的抽檢結果:春季共抽檢肥料產品41個,總合格率為75.6%;秋季共抽檢肥料產品75個,總合格率為84%。
1.3養殖業污染日益突出
目前河南已成為全國肉牛業生產第一大省。2012年河南生豬飼養量達9930.2萬頭,居全國第二位。河南存欄肉禽超過8億只,肉雞規模化程度達97%。畜產品生產帶來養殖業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我省每年的畜禽糞便產生量為1.70億噸,尿液排放量為1.02億噸,是工業和生活污水量的4%;COD排放量106.99萬噸、氨氮排放量10.48萬噸,分別是工業、生活排放量的1.5倍和1.2倍。目前,河南禽畜糞便利用率為82%左右,污水利用率不足45%。絕大部分養殖場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體,污染水體,導致河南養殖廢水污染問題突出。
根據《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要求,必須進一步明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思路與工作目標,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2.1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體系
建議根據河南省農業環境保護的特點制定《河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法規層面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業生產污染的防治:做好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提高監測能力;加強對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引導農民科學施肥,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和可降解地膜。二是鄉鎮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對鄉鎮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制止違規排放;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嚴格環境準入,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堅決制止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在鄉鎮企業中引進循環經濟理念,推行清潔生產。三是農村生活污染防治:開展村莊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加快治污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實行市場化運行機制;加強科技研究,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技術的開發;逐步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2.2出臺配套政策,做好因勢利導
一是以宏觀政策為指導,明確農村污染防治工作方向和目標。河南省可制定《河南省土壤防治計劃》,有針對性的對河南省土地的使用,治理制定詳細的計劃。可以根據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產業結構實際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續平衡的農業生態體系,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兼顧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產出的各種構成模式(如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有機農業等),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是以經濟政策為手段,引導農村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①建議開征農業資源環境稅。②建議加大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③建議設立農村環境治理基金,專門用于解決鄉鎮、鄉村環境治理。
三是以技術政策為支撐,增強措施可行性。在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技術方面,如:①農村雨水宜利用邊溝和自然溝渠等進行收集和排放,通過坑塘、洼地等地表水體或自然入滲進入當地水循環系統。鼓勵將處理后的雨水回用于農田灌溉等。②對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礎設施的農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對于人口相對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區、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可采用邊溝和自然溝渠輸送,也可采用合流制。③在沒有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的農村,不宜推廣使用水沖廁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區鼓勵推廣非水沖式衛生廁所。
2.3強化管理和銜接,推動措施的落實
強化環境管理,將農村污染防治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多方考察,制定與農民經濟損益高度相關的可行性規定,對農村防治畜禽污染,農村農藥、化肥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做出量化要求,引導農村從經濟利益、身心健康和環境權益的角度自覺遵守。二是加大環境污染懲治力度。農業、國土、水利、環保和城鄉建設部門集中力量,加大涉及農村污染違法事件的查處力度,運用互聯網、電視、報紙、廣播等多種手段加強宣傳教育,逐漸形成全民開展農村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圍。三是引導科技發展,加快科技進步。加強環境科技發展,并將其納入地方政府農村環境治理責任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