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根據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有關內容,今后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您認為這有何意義與價值?
張燕玲:教育部是在今年3月的時候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教育體系中來,我覺得這非常有必要。就拿語文教科書來說,不管我們強調不強調、突出不突出,中國傳統文化都滲透在我們的語文課程與教材中,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無法割斷的,但從前我們并沒有提到如此的高度?,F在雖然教育部頒布了《綱要》,但我認為社會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太夠,還缺少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認同、自覺弘揚和堅定捍衛。黨的十八大提出過三個“自信”,就是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其實從中華民族發展而言,我認為還應有文化自信。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取得眾多受人矚目的成就,我們漸漸有了民族的自信,開始反省、反問自身文化的價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綱要》的頒布適逢其時,表明我們今天已經重新審視考量與認識我們中華文化的價值。
一個民族不管怎樣,她都必須要無條件地熱愛自己的文化,更何況我們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這是讓我們每一個國民不僅有黃皮膚、黑頭發,還要有一顆中國心。這中國心擁有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要立根于中華文化,所以習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中講道,“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是的,如果我們拋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就等于切斷了我們的血脈,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的意義與價值的高度闡發。文化的教育傳承一定要從學生開始,特別是從小學生開始?,F在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全球化、國際化,具有民族特點與本色的事物越來越少,特別是經過五四時期和改革開放的“西化”,我們的國民和我們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隔膜,中華文化發展實際上出現了斷層,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意識到并強化與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中華民族就可能會有很大危險。
《中國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教師節時提到,對語文課程,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張燕玲:我非常同意習總書記的這個提法,不僅不應該刪掉,而且應該加大。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是從小的熏陶濡養,而從語文習得的角度來講,是因為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是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能夠背誦大量的耳熟能詳的經典詩文,能夠奠定一個人一生的文化基石,這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但是,現在我們的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就是因為他們胸無點墨,該銘刻于心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經典詩文太少,囊中無物,當然不能汩汩泉涌。古人說,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幾百首詩儲存在大腦中,就有了生發、化合、創作的基礎,再加上我們對生活的感悟,佳詞麗句就會噴涌而出。從小背誦古詩文是提升語文表現力的不二途徑。
而且,中華古詩詞確確實實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無論它的表達方式、審美意象,還是審美寫意的意境營造,都獨具中國特色。因此,我覺得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非常富有特點與亮色的方面。所以,不僅不應該刪掉,反而應該大量地增加,但應該增加到什么程度合適呢?其實,古人,或者說20世紀20、30年代的一些“大師級”人物,如錢穆、胡適、魯迅、楊振寧,他們都是滿腹經綸的。因為具有古代文化的經典熏陶與文化底蘊,他們才能成為佼佼者。但這個文化素養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要有“童子功”。如果缺乏童子功,當我們成人之后再去學習的話,可能事倍功半,效果就會差很多。背誦中華優秀經典詩文的時機非常重要。
《中國教師》:您認為語文學科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張燕玲:所有的文獻典籍都是用文字寫成的,語文本身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途徑獲取我們對作品或者內容、思想情感的了解與把握,所以它必須要靠文字這個載體。民族傳統文化雖然廣泛體現在建筑、繪畫、音樂、服飾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更多的還是通過文字這個媒介和載體來傳承,所以語文學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方面的使命與任務和其他學科相比就更加突出與重要一些。
并且,我覺得語文學科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具有一個奠基的作用。它本身是一個基礎學科,對個人的終身發展與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可以離開數學,但他不可能離開語文,我們一輩子都要生活交流,都要和語言打交道。其實,生活即語文,語文無處不在,所包含的文化也無處不在。在古代,語文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所有一切用語言文字形成的東西都是語文,就像是空氣中的氧、海水中的鹽一樣,有質而無形,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實際存在著。而且,以前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用語言作為載體,通過語文的渠道獲取,最終歸屬到語文中。
《中國教師》:在當前語文學科課程與教材設計中,您覺得它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比重如何,這一比重對學科教學產生哪些影響?
張燕玲: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比如說現當代作品中有沒有傳統文化的因子。文化是一種血脈傳承,它會自覺不自覺地滲透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以各種方式隱含在作品中。文化的內容是立體多面的,民族的心理、情感、審美、表達方式等都是文化的因素。但我認為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還不夠,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篇目比例還比較少。例如,語文教材中,至少從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的數量上說,其篇幅就非常少,當然因為教材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又緊,我們不能將它全部變成古代文化的內容,現代的內容也不可或缺。但是我們可以將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從課堂向課外去延伸,讓學生通過課內的“斑”而去窺課下的“豹”,自己去讀、去品,因此應加大對學生從課堂向課下延伸與引導的力度?,F在語文教學更多關注的是有限的課堂,但語文學習需要學生自己去讀書,自主地、獨立地學習。
我們的教師絕大部分是在新時期慢慢成長起來的“80后”,還有一些教師是“70后”、“60后”,都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積累不夠。例如,現在我們進行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們的很多教師卻是和學生一樣,第一次讀《弟子規》、《三字經》?,F在我做的一項工作就是讓我們未來的教師一定要奠定好中華傳統文化素養,因此,我會讓我的學生讀背《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大學》、《中庸》、《老子》、《文心雕龍》,爭取讓學生讀夠100遍,能通解大意。如果教師沒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就會心虛,而且沒有自己的感悟,很難有傳道的熱情與真誠,很難領會與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只有當我們讀完《弟子規》后,才會知道它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自己先讀、熟讀,盡管我們還達不到研究的地步。但是如果教師連中國文化經典讀都沒有讀過的話,是很可憐、可悲的。所以說現在我們的師范教育任重而道遠,弘揚傳統文化的最重要問題是缺乏應有的能夠擔當起這個任務使命的教師。
《中國教師》:就教材的編寫而言,您認為在設計教材內容時要注意哪些問題,才有利于傳統文化教育,或者說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張燕玲:在教材編寫方面,我們當前可能更多地強調現代性比較多一些,強調教材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些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它和現代社會生活的隔膜,或是它沒有與時俱進的那種迂腐、落伍、不合時宜的內容,比如,一些古代禮儀、觀念意識。是的,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同于孔子、孟子時代,但文化不同于科學技術,文化是血脈,我們首先要了解,然后才能去甄別,最后才是揚棄。值得發揚、汲取的內容,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確實并非全是精華,就像手心手背一樣,我們不能只汲取其一面,要在吸納文化時注意不要拋離具體語境,要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看它的合理性。我們在看問題時要拋開一些具象的表淺的東西,更好地發揮與弘揚其內在的精神,吸納和傳承它里面的一些精髓。比如,有人會講岳飛是愚忠的,那我們如何在當今時期看待忠君思想。其實,古代忠君思想中的“君”實際是一種象征,象征國體,忠君其實就是對國家的愛,對國家的深厚責任,因此,我們要將一些外在的東西剝離掉,吸取最核心的精神內核。
另外,今天我們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與理念層面的,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一切都要復古”,是要從根本上繼承古人的修身、誠信、勤勞、和諧、辯證,儒家的君子人格、士子氣概,是從更高的精神層面汲取營養。習總書記講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的內核,但如何能夠源源不斷地將它傳承與發揚,我認為需要有中國特色,有中國氣派,采取魯迅的“拿來主義”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教師》:現在許多學校都為學生提供選修課或校本課程,您認為在學校自主開發的這些課程中應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張燕玲:我認為各個學校在自主開發課程時應因材施教,注重實效性,這個實效性不是要轟轟烈烈地走一些過場,文化不是搞運動、做活動,它是一種熏陶和潛移默化。傳統文化要滲透到我們的思想情感中,生根入心,漸漸落實到行為規范中?,F在很多學校會在入學初讓學生讀《弟子規》,無論是初中學生,還是高中學生,甚至一些企業也會用《弟子規》進行企業管理。當然《弟子規》中的某些內容不太合時宜,但總體來講還是適用的,不必咬文嚼字,不必追逐細枝末節,對不合時宜的部分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還可以根據時代變遷,適當地改動。當今世界強權獨霸,秩序混亂,缺乏一種互相寬容、互相換位的多元的共存和和諧。早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講過一句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就必須要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鬃拥闹腔凼鞘裁矗褪俏覀兠總€人要自我修身,嚴于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但也有很多人擔心我們的這種文化是不是會讓我們民族太保守、太因循而沒有創造力,沒有冒險精神?其實這是對傳統文化、儒家精神的誤解,殺生以成仁、舍生取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才是儒家精神的內核,兩千多年前的見解,依然歷久彌新。只要人類存在,人性就有恒久性,先賢的智慧就有永恒的價值。
從語文課程來講,學??梢蚤_設一些中華古文詩詞的誦讀課,如古詩文、《弟子規》、《禮記》等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核心的課程,讓學生習讀這些經典著作,耳濡目染。我們需要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選本),這是因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最基本的內容,要讓這些思想深入人心,就是要過心,要了解,要慢慢地在自己的行為中踐行?!叭诵斜赜形規煛?,“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對我們為人處世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但我們要讀,要了解這些精髓內容,才能“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才會“吾日三省吾身”,進行反省。因此,必須要大量地閱讀經典,讓經典入心。不一定需要整本讀,但也不能如同我們目前的教材一樣,只是蜻蜓點水。
此外,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如一些學校會在孔子誕辰日進行孔子祭祀活動,讓孩子給母親洗腳……這些方式是否有作秀的嫌疑有待商榷,但這些類似的活動,能夠讓孩子體會父母的付出,讓他們有感恩之心,通過活動,將傳統文化理念踐行到孩子的行為規范中去,還是值得肯定的。同時,學校還可以建立一些社團,讓學生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如京劇、戲曲、太極、武術,但不應面面俱到,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發揮學校和地區優勢。對傳統文化,我們現在一些人好像不大喜歡,主要是不了解,不去接近,當他們了解了,接觸了,就會慢慢地愛上。所以,我認為我們首先要讓孩子們了解,了解了才會熱愛,熱愛了才會發揚。
《中國教師》:您認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哪些措施,或者說您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張燕玲: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只能是盡力而為,因為現在我們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案還沒有發生改變。比如,在大學,我在師范生的課上會采取一種積極倡導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經典誦讀,在師范生進行語文教學試講時,我會拋棄原來講教材的方式,變成講《論語》,讓學生一舉多得,既進行了試講,符合語文教育的試講方式,又會“逼迫”學生,或者說客觀上督促他們接觸和觸碰經典,當然這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因為在大學教育中,我們沒有系統而完整地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孟子》,我們只是知道了它們的主要思想、基本特點,我們離經典太遠了。我們這一代人幾乎很少有國學底蘊與滋養,開口不能說,舉手不能書,胸無點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應該從蒙學階段的幼兒園、小學就進行大量的古代經典的積累,在中學、大學的課程里加入經典誦讀的內容,這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師范生,必須加大力度。
對中小學教師來說,現在還是有點茫然的,雖然有《綱要》,但不知應該怎么做?,F在的教育很功利,如果高考的方向沒有確定的話,教師是不知道怎么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現在還沒有太切實的官方行為。真正的落實,恐怕還是要根據國情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來進行。當前,我們教師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通過選修課、課外閱讀指導的方式,在語文課中留出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等。但體制內的推行還是存在諸多困難。學生很功利,中考高考不考,就會很抵觸,沒有時間背,不想背;教師也是功利的,不考就不教,一切為考試和考分。即便教師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但迫于家長、學校各方面的壓力,也不得不功利。我認為這種怪圈一時半會兒是很難打破的,只能看教師自身有沒有足夠的個人魅力與影響力,讓學生真正從經典中感受價值,獲取益處。
現在有些學校會將軍訓改成文訓,或者將軍訓與文訓結合起來,在軍訓過程中讓學生背誦《弟子規》,讀《論語》,效果還不錯,特別是這種集中強化的學習與誦讀,對學生的改變是比較明顯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現在有“中華誦·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學會,學生早晚都會誦讀經典,雖然他們錯過了最佳的記誦年齡,但在理解力上增強了,一些學生還會整本背誦《論語》、《大學》、《中庸》等,這是讓我感到比較可喜的一種現象。我的研究生每周會有一次4小時的讀書會,讀《論語》、《老子》、《文心雕龍》、《弟子規》、《千字文》,收獲也很大。傳統文化教育是一條漫長的探索與推進之路,也需要相應的官方措施,思考如何將其納入考試制度體系中去。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