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教育管理思想是管理者在行動實踐中積極探索而逐步形成的系統化的思維體系。肖寶軍,原北京教育學院通州分院院長兼黨總支書記、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主任,現北京市通州區教育學會會長,近十年來一直在教育管理領域探索與鉆研,形成“研修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信念,這凝結著肖院長對教育管理的理性思考。他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和管理規律的基本認識和看法,引導著他不斷地理解教育思想的發展與實踐相互作用的規律,逐步形成落實到日常管理的工作機制,由成長到成熟,最終形成系統化的管理規范,成為管理工作的行動指南。2014年10月13日,由北京市教育學會主辦,通州區委教工委、教委承辦的以“研修一體,和諧發展”為主題的肖寶軍院長教育管理思想研討會在北京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召開,北京市教育學會會長李觀政、通州區教委主任張紹武及各區縣教育工作者等500余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總結肖院長的教育管理思想從研究到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印證的發展過程,系統回顧了通過探索和發現所走出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管理創新之路。
一、“研修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作為一名研修員,他是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其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和水平關系到整個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在肖院長的教育管理思想中,研修員優先發展始終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觀念。面對課程改革任務的不斷更新和區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研修一體”讓研修員所承擔的教學研究任務與教學培訓任務有機融合起來,不但會推動研修員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還會促進基層學校教師培訓工作的發展。
1.堅持正確導向,發揮教研引領效力
研修員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是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的教師培訓活動。營造一種專業化的學習和研究環境,搭建促進教師學習的平臺,教研工作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導向:第一,加深對教育的理解。明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可持續發展,要始終把教師培訓活動中的學員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以實際的行動規劃帶動教師去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重視“言傳”這一先進的教育管理觀念,重視“身教”,幫助教師理解學習活動設計如何關注學習主體。第二,強化研究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在教師的教學研究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常常會面臨各種教育問題,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會依據原有的問題解決思路判斷問題的成因和對策。作為研修員,我們要在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工作中,把這種問題意識滲透到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流程中,呈現出關注學習者的著眼點和立足點,讓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進入教師日常工作程序中。
2.凸顯服務和管理職能定位,發揮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監控職能
研修員對課程的理解力、建設力和執行力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導向。以研究教學診斷和評價確立目標,服務教師課程理解開發能力,是對研修員專業提升的重要要求。在研修員的專業提升過程中,要以學科中心組活動幫助教師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要以地方、校園課程資源作為起點,綜合改進教師課程建設的能力;要以院校合作的形式關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監控能力發展,在服務教師的同時帶動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
3.多種研修模式加強溝通互動,改進教研工作方式
研修中心要探尋工作模式的創新之路,踐行專題式研修、案例研修、沙龍研修和學習型組織研修,這也是研修員自身發展、服務全區的工作需求。專題研修專注聚焦于核心課題,從專題中提煉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策略,發揮研修員引導下集體研討的智慧,提升學習成果的質量。案例研修為大家提供一兩個相關案例,激發教師的認知沖突,幫助培訓教師明晰理念和策略的本源,發掘其內在的探究動力,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增加參與感與互動感,師生都會獲益。沙龍式研修以同伴互助為基石,讓知識背景相似的教師共同在寬松自由的氣氛中交流,引發參與者開闊新思路,踐行新方法。這種研修模式的關注點是要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教師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溝通與交流,從而構建成為實踐共同體。
不同的研修模式實施進程中會形成相對典型的成熟案例,這些案例會為教學研究和探索提供豐富的素材,是教研活動引導教師發展的良好范式。
二、“和諧發展”的核心團隊建設理念
團隊建設理念是教育管理思想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一支有凝聚力、執行力和向心力的專業化團隊,始終是肖院長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共生共榮,要把合適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讓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生長點和幸福感。
團隊凝聚力的形成在于挖掘成員的領導和管理才能。研修任務的執行過程中,要根據任務類型的不同,將管理責任安排到不同的人員身上,負責各個業務,從而創建“人人努力、共同發展”的和諧進步氛圍。團隊向心力的形成來源于對工作任務的認同和承擔。在研修活動中,要讓每位研修員在團隊中擁有自由度和自主權,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組織團隊的相互依賴和支撐,才會形成“百花齊放”的研修成果。團隊執行力的形成得力于對共同教育理念的實施。通過構建學習型組織,提出“創建國家級教師培訓基地”的共同愿景,及時總結交流團隊中的優秀經驗,將系統思考貫徹到每一項研修活動中,學會思考,敢于實踐,成為激勵團隊進步的重要動力。
三、“知行合一”的研修工作行動策略
“知行合一”是肖院長教育管理思想中推動研修員專業成長的重要行動策略。研修員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體驗者和推動者,一方面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會獲得優秀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訓活動中執行并幫助基層教師體驗理念到行動的設計路徑。
“知行合一”,第一層意思是“知易行難”。研修員參加各種培訓和教研專題活動,接受課程改革和實驗的信息來源,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將獲得的先進理念實施到區縣研修活動中,以自身的成長引領基層學校教師的發展,這不但是研修員的工作目標,還是他們的工作過程。獲得新知識和新觀念,看似比較容易,會在各種專家學者的研討會中得到,但真正認可這些知識并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卻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是“知易行難”。在“研修一體”的實踐活動中,研修員要設計思路多樣的培訓課程,聚焦培訓課堂和課題研究,將理念轉化滲透到實踐行動中,克服“知易行難”的瓶頸。
“知行合一”,第二層意思是“知難行易”。研修員要在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層面上工作,處理好“已知”、“未知”和“欲知”的相互關系,指導研修工作的實施。“已知”即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被驗證過的理念和思想,有一定的實踐案例支持,理論框架構建成熟。如何使用已知的、具有適切性的觀念引導基層學校教師的教學行動,“本土化”的行動策略是研修員任務達成的先決條件。“未知”即是需要研修員探索和開拓的知行領域。面對新困惑和新問題,如何通過探索性工作發掘其內在規律,是研修員的實踐出發點。“欲知”即是研修員教育思想的獨特構建過程。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獨到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會形成個性化的專業特色。這就要求研修員要敢于實踐,勤于思考,將對現象的理解和實踐行動策略內化為個體經驗,建立專業化的成長道路。
遵循“知行合一”的行動策略,在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中,可以形成具有下列共同特點的培訓活動模式。
1.時空開放,形式多樣
研修培訓活動要從傳統單一的講授逐步向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研訓結合模式轉換。研修員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師的教師”,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引路人,不僅要在知識能力上親身示范,還應在教育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換中成為教師的榜樣。如何培訓教師,這對教師從教育理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有很大的影響。研修員要走入學校課堂,將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專業成長結合起來,通過課題引領、骨干示范、課程開發等多種形式聚焦教師成長。
2.主體參與,合作互動
研修員的成長是在實踐活動中與教師培訓活動共同發展的。作為一名研修員,設計的培訓活動要基于教師成長需求和課程改革要求,要從區域教育發展的現實出發,創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環境,將教育環節的設計理念、任務實施、評價方式,與基層學校教師密切溝通,有效交流,在參與分享、合作互助、案例點評中,與教師積極互動,實現共同發展。
3.重視實踐,勤于反思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研修員工作理念的認識形成過程。本著“知行合一”的行動策略,研修要始終貫徹對反思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視,要有反思交流、問題探討、自主合作等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實踐與反思的互動,從實踐經驗和理念形成的不同層面創造教師專業進步的機會。
四、“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體系
要系統化地思考研修工作,從理論、實踐和價值三個維度展開,形成“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體系(見圖1)。
理論研究構建了“研修一體”的研究氛圍,能夠激發研修員自我確定價值方向,并將研修工作變成一種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研究在教學、科研課題、考試和管理等活動中探索前行,修業在課堂教學、課題實踐、課程建構中實踐展開,踐行著“研修一體”的實踐取向。
“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體系,作為從實踐中獲得的理論系統,是在不斷動態發展變化的進程中逐步成熟起來的,走過從局部到整體、從間接到融合的過程,展現出研修之路上求真務實的學術引領,形成和諧平等的研修氛圍。
(作者單位:北京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北京教育學院通州分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