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標準與標準化一時成為年度熱詞。什么是標準,與傳統的質量、品牌的關系如何?關于這個問題,山東省質監局副局長谷源強有過一段經典概括:“標準就是把優秀變為文字,標準化就是把優秀變為習慣,質量是把標準執行到位,品牌是把標準變成文化。”
標準之所以能夠引領產業或行業發展,主要存在于標準中不易被人發現的信息。或許某個標準是一個行業的普遍標準,所有人都要遵循,也基本能夠達到標準要求,整個標準篇幅內都是講行業普遍情況,但最重要的信息是那些隱藏在標準中的,代表著這個行業發展方向的潛在信息,在制定標準時,每一個分技術委員都會對一個標準的潛在發展留有空間,或許用文字表現出來,或許隱藏在文字下面;標準讓人知道了這個行業的平均水平,同樣激勵著企業或組織超越這個水平,引領行業,持續推動標準的發展。如果企業只是追求符合標準值,還以符合某項標準值沾沾自喜,這個企業會在“大佬”們身后追的很累,在行業內可有可無,一不留神就會被淘汰。
標準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水平的基本體現。在某公司人事部舉行的組織架構培訓學習中,講課老師舉了一個公司文件標準化的例子來說明公司組織治理的問題,“如果一個公司的文件、記錄、表格,每個部門都有各自風格,紙張大小、裝訂、編號都各具特色,這家公司肯定不是上市公司”。標準化管理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的素養,貫穿整個企業,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絕不能僅僅歸于某個主管標準化的科室來負責。工作流程標準化、文件記錄標準化、衣著行為標準化、安全環保標準化、管理職責標準化、信息管控標準化、考核激勵標準化等等,涉及公司每一個部門,貫穿工作全流程,從而使公司更容易擺脫人治實現法治。
標準化阻礙創新還是促進創新。有人提到:公司全面推行標準化,一言一行都按標準,那這個組織中的個人豈不成了機器人,談何開拓創新?這是誤解。標準化是讓個體在組織中規范行為,不是規范思維,就像是軍隊踢正步,里面包含的文化因素和管理理念更大一些。在思維和頭腦風暴之外,如果有一套嚴謹的驗證標準和評判標準,有助于提高創新效率,摒棄個人偏見,減少資源浪費。現在衡量標準化工作是否深入的一個標準,就是看是否建立了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同步機制,這里面說的標準化就是服務于創新活動的標準化工作機制。

標準工作重心在何方?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的采訪中說的一句話很貼切:“標準是為了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企業不能因為做標準而做標準,也不能只低頭做標準而不顧市場發展趨勢,特別是在當前標準化改革中,放開了標準起草權,企業有權利主導起草標準并能夠通過備案具備法律效應,如果單純為了做標準,只要愿意就起草數萬標準,這是合法的,但這無益企業發展,也不是政府所引導的方向。企業做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并向國家備案,一定是有益于企業發展,服務于企業戰略,有經濟利益和發展規劃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