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沈淵王琛(.上海市普陀區(qū)宜川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00065;.上海市普陀區(qū)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上海 00333)
2013年上海市普陀區(qū)居民死因調查分析
李望1*沈淵2王琛1
(1.上海市普陀區(qū)宜川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65;2.上海市普陀區(qū)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上海 200333)
摘 要目的:評價上海市普陀區(qū)居民的健康狀況,分析疾病危害程度及死因分布特點,為制定相關衛(wèi)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根據2013年普陀區(qū)死亡證信息,通過SPSS軟件統計分析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居民死亡率、死因,分析死因對居民壽命的影響。死因分類按照國家分類編碼ICD-10進行。結果:上海市普陀區(qū)2013年居民的粗死亡率為910.96/10萬,標化死亡率為313.91/10萬。男性粗死亡率為975.47/10萬,男性標化死亡率為390.97/10萬,女性粗死亡率為847.11/10萬,女性標化死亡率為242.23/10萬,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為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呼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在1~70歲死亡者中,全面死因造成的潛在減壽年數為23 337.5人年,造成減壽的順位前5位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損傷和中毒、心臟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主要存在于15~45歲人群;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是35歲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死因。結論: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是普陀區(qū)居民健康狀況的最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對35歲以上人群危害大,損傷和中毒對青壯年人群危害大,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制定不同的公共衛(wèi)生戰(zhàn)略和方針。
關鍵詞標化死亡率 潛在減壽年數 平均減壽年數 減壽率 減壽順位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eath causes in the residents in Putuo District of Shanghai in 2013
LI Wang1*, SHEN Yuan2, WANG Chen1
(1.Yi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5, China; 2.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in Putuo District of Shanghai and analyze the disease harm ex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ad cause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levant health policy mak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eath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of Putuo District in 2013, the mortality and death cause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SPSS softwa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eath causes on the residents’life was also analyz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eath causes was confined with ICD-10. Results: The crude mortality of the residents was 910.96/100 000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313.91/100 000. The crude mortality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were 975.47/100 000 and 390.97/100 000 in the male and 847.11/100 000 and 242.23/100 000 in the female and the mortality was high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The top 5 death causes were tum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eart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endocrine system disease, and injury and poisoning. The potential years of the life lost caused by the overall death causes were 23 337.5 years in the residents at 1-70 years old. The top 5 death causes which led to the life lost were malignant tum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jury and poisoning, heart disease, and endocrine system diseases. Injury and poisoning mainly existed in the population of 15 ~ 45 years old, and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heart disease was the leading death cause in the people aged 35 years and over. Conclusion: Malignant tumor, injury and poison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heart disea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residents’ health condition in Putuo Distric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heart disease are the great harm to the people aged 35 years old and over and injury and poisoning hazard the great harm to the young adult group. It is required to develop the different public health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ges.
KEY WORDSstandardized mortality; potential year of the life lost; average years of the life lost; life lost rate; life PYLL sequence
為評價上海市普陀區(qū)2013年人群的健康狀況,了解居民的死亡水平以及死因分布特點,本文對普陀區(qū)居民的死亡原因進行分析,為制定相應的衛(wèi)生政策與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自于2013年普陀區(qū)死亡證明信息,人口資料由上海市普陀區(qū)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提供。
1.2 方法
根據死亡證明信息,采用EXCEL 2007、Deathreg、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用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構成計算方法計算標化死亡率,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死因分類按照國家分類編碼ICD-10進行。
2.1 居民死亡率分析
普陀區(qū)居民2013年平均人口數為884 782人,其中男性為440 094人,女性為444 688人,性別比為0.99︰1。2013年普陀居民的粗死亡率為910.96/10萬,標化死亡率為313.91/10萬;男性粗死亡率為975.47/10萬,標化死亡率為390.97/10萬;女性粗死亡率為847.11/10萬,標化死亡率為242.23/10萬,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在1~<5、5~<10、10~<15、35~<40、50~<55、60~<65歲年齡組,男女之間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其他年齡組,男女之間死亡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除10~<15歲組無死亡外,從1~ <5歲組開始至45~<50組,死亡率緩慢升高,從55~<60歲組開始死亡率成倍升高,65~<70歲及以上各組死亡率進入高峰。2013年普陀區(qū)居民年齡別性別死亡率見表1。

表1 2013年普陀區(qū)居民年齡、性別死亡率(/10萬)
2.2 居民死因順位及構成比
如表2所示,2013年普陀區(qū)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為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及營養(yǎng)代謝疾病。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為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呼系統疾病、內分泌及營養(yǎng)代謝疾病。女性前5位死因為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內分泌及營養(yǎng)代
謝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全部死因中,惡性腫瘤的比例占1/3,其中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分別占腫瘤死因的24.92%、13.46%和11.35%,此三大癌癥占腫瘤死因的49.73%。

表2 居民前10位死因順位及構成比
2.3 不同年齡主要死因與死亡率
惡性腫瘤是各年齡組的主要死因。除此之外,0~<1歲組的主要死因是先天畸形、變性和染色體異常和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5~<10歲組的主要死因為先天畸形、變性和染色體異常;15~<20歲的主要死因是心臟病、損傷和中毒;20~<25歲組的主要死因是精神障礙、心臟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fā)癥、損傷和中毒;損傷和中毒在15~45歲年齡段高發(fā);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在35~<40歲組及以上年齡段高發(fā)。
2.4 居民主要死因潛在減壽年數分析
2013年普陀區(qū)居民全面死因造成的潛在減壽年數為23 337.5人年,不同死因造成的減壽順位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損傷和重度、心臟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其平均減壽年數分別為4.45人年、1.80人年、6.62人年、1.12人年、2.11人年,減壽率分別為12.39%、3.60%、2.33%、1.81%、1.20%。
男性居民全面死因造成的潛在減壽年數為16 065人年,不同死因造成的減壽順位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損傷和中毒、心臟病、診斷不明疾病,其平均減壽年數分別為4.89人年、2.85人年、8.22人年、1.98人年、8.15人年,減壽率分別為16.16%、5.61%、3.03%、2.99%、1.63%。女性居民全面死因造成的潛在減壽年數為7 272.5人年,不同死因造成的減壽順位分別為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心臟病,其減壽年數分別為4.02人年、4.88人年、0.79人年、1.26人年、0.37人年,減壽率分別為8.65%、1.64%、1.61%、0.78%、0.63%。
上海市普陀區(qū)2013年居民粗死亡率和標化死亡率分別為910.91/10萬和313.91/10萬。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是威脅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惡性腫瘤的死亡率(272.61/10萬)最高,去該死因可以使居民的減壽率降低12.39%。惡性腫瘤對于男性居民而言,影響尤為明顯,男性居民的惡性腫瘤死亡率(330.84/10萬)遠高于女性(214.98/10萬),對男性的平均壽命影響最大[1],去除該死因可以使男性居民的減壽率降低16.16%。男性和女性的惡性腫瘤死因中,主要是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與國內其他報道不同[2]。除惡性腫瘤外,損傷和中毒是15~45歲年齡組的主要死因,與文獻報道一致[3-4]。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是30歲及以上年齡段人群的主要死因。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應列為今后公共衛(wèi)生防治的重點。惡性腫瘤的防治重點應放在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對于15~45歲人群,防治重點應放在損傷和中毒,要積極開展關于意外傷害的健康教育和急救技能,減少由于意外傷害造成的危害。
衛(wèi)生部門應加強兒童青少年早期傷害預防和重要疾病監(jiān)測控制,維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5]。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的死亡率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上人群,建議在社區(qū)內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加強相關疾病人群(如高血壓患病人群)的系統管理,對相關因素(如吸煙、酗酒)進行干預,以降低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的發(fā)生率。傳染病的死因順位和減壽順位均在前10位以外,說明傳染病已經不是居民的主要疾病負擔。
參考文獻
[1] 汪芬娟, 金以森, 諸建偉, 等. 杭州市蕭山區(qū)1984~2003年惡性腫瘤死亡趨勢及減壽分析[J]. 疾病監(jiān)測, 2005, 20(3): 157-159.
[2] 楊玲, 李連弟, 陳育德, 等. 中國2000年及2005年惡性腫瘤發(fā)病死亡的估計與預測[J]. 中國衛(wèi)生統計, 2005, 12(4): 218-221, 231.
[3] 鄒志霆, 潘忠倫, 黃艷萍. 貴州省監(jiān)測人群潛在期望減壽年數分析[J].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5, 39(3): 220-221.
[4] 韓英林, 邱春, 王卿斌. 1999~2005年長春地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趨勢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09, 24(5): 672-673.
[5] 周雷, 黃萍萍, 蔡任之, 等. 上海市徐匯區(qū)2002~2006年兒童青少年死因分析和減壽評估[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8, 16(1):24-25, 28.
收稿日期:(2015-01-07)
通訊作者:*李望。E-mail:maxleewang@163.com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41-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