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慶
小和尚寧遠剛開始練字那段時間,常常會抄一些詞給師兄智遠看,讓他評判一下自己寫的字。初學寫字的人,難免會寫一些錯別字,智遠總是不厭其煩地幫寧遠檢查、指正,還會捎帶著給寧遠講一講詞語的意思。在智遠的悉心指導下,寧遠寫字的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不斷進步中,又在所難免地出現(xiàn)新的錯誤。有一天,寧遠抄了一個詞——“木已成粥”,智遠看過之后忍不住笑了,他對寧遠說:“木頭怎么可能變成粥呢?這個詞應該寫作‘木已成舟,意思是‘樹木已經(jīng)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寧遠眨著眼睛對智遠說:“木頭也可以變成粥。”智遠摸著寧遠的腦袋,笑得更厲害了:“木頭怎么能變成粥?”寧遠說:“是我親眼所見,用木頭當柴,煮水熬粥,最后木頭化成青煙,無影無蹤,而一鍋粥卻已煮好,所以說木頭變成了粥!”智遠聽完寧遠的話,思忖許久,覺得寧遠的理解雖偏離了詞語的本義,但細細想來,卻有著無盡的禪意。木頭化為裊裊炊煙,一鍋粥已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香甜的粥又何嘗不是木頭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呢?皚皚積雪,化成溪流;紛紛落花,零落成泥……
許多離我們而去的美好事物,其實未曾遠逝,而是以另一種姿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里,這便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