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
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文明出現以來,氣候變化對文明歷史的影響深遠。
驚心動魄的演化
科學家們發現,在過去的300萬年里,地球上大概每10萬年就會有一次冰期發生,其持續的時間是5萬年到25萬年。地球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大概起始于更新世,但在這之前,地球就已經有過7次冰期了。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應該是20次冰期。
在兩個冰期之間是氣候較為溫暖的間冰期,間冰期持續的時間要短得多,是8000年到1.2萬年,也就是說,全球氣候始終是在冰期和間冰期之間循環的。
我們目前所處的全新世,只不過是這些循環發生的冰期中間的一個間冰期而已。這個間冰期已經有1萬年的歷史了,這正是大多數間冰期持續的平均時間。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地球上曾有的到處冰天雪地的冰期也許又快來了。
什么時候來?沒人知道。
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目前的主流觀點:4000多年以來,在人類文明出現的地球上,經過了4次比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這里說的小冰期,和前文提到的持續幾萬至幾十萬年的冰期不是一個概念),還有4次比較大的溫暖期。現在能讀到這篇文章的諸位,都生活在溫暖期。
“4000年前事件”——大禹治水是趕巧了
所謂的“4000年前事件”,是我們這里說的第一個寒冷期,發生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瑞士學者許靖華所著的《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中,對這個寒冷期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是這樣描述的:
“氣候變遷造成很大的災害。歐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無法儲備足夠的飼料,以便在冬天喂養牲口,農耕民族則因作物生長季節太短而歉收,糧食需求無法滿足。人類遭遇饑荒,必須離開家鄉。遷徙行動剛開始規模很小,印歐人隨之大規模出走,向外擴散。”
美索不達米亞一向是“流著牛奶與蜜”的富饒之地。由于氣候最適期結束,人類不得不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農耕居住地長達300年。早期青銅器時代的文明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開始消失,農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因為氣候而選擇離開,向東遷徙到降雨較多的地區。
4000年前的事件,對撒哈拉地區的民族也是一場大災難。游牧民族必須向南遷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帶,或是向東遷徙到尼羅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那么,這一時期在中國發生了什么?我們知道,公元前21世紀正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誕生的時期,而根據傳說,夏朝的建立是和其開國君主大禹治水成功的業績聯系在一起的。在大禹之前,很多人治水都失敗了,只有大禹采用了變堵為疏的方法,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許靖華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也許大禹的成功,并不只是方法的改變那么簡單,也許更大的原因是他運氣好:正好趕上了小冰期的開始,此時氣候由溫暖潮濕轉為寒冷干旱,中原地區降雨減少,水災也隨之平息。治水成功主要是因為老天爺的脾氣變了,人們卻把功勞都集中到大禹身上。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溫暖時期也是征服時代。比如,從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250年是我們所說的第一個溫暖期。巴比倫人、亞述人、埃及人和赫梯人此時在中東地區建立帝國;特洛伊人、古希臘人和克里特島人在愛琴海地區建造宏偉的紀念碑;邁錫尼人的影響力最遠可延伸至不列顛群島。
“百花齊放”——因為第二個溫暖期
而第二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650年。青銅器時代的北歐人在遙遠的北方,享受著干燥溫暖的氣候,但是氣候變得寒冷潮濕后,村民便需要離開居住地。有些人到達法國與西班牙,許多人定居在巴爾干半島和意大利。其中一個叫色雷斯的部落到達保加利亞,引發了一連串變化,最后造成多利安人入侵。邁錫尼帝國滅亡,殘存的阿卡迪亞人遷徙到愛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在旱災、饑荒為害和入侵者的壓迫下,歐洲和亞洲西部進入了地中海區的“黑暗時代”。
而第二個溫暖期出現在公元前650年至公元紀年開始的時候。了解一些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這正是古希臘、古羅馬的繁榮時期,不但社會生產力有長足的發展,思想文化更是空前進步,還創造了羅馬帝國的富足神話。
在中國,這同樣是一個經歷了巨大發展和進步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先后出現,社會思想極為活躍,社會生產力同樣有著長足的進步,更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強大帝國——秦漢帝國。
羅馬帝國滅亡——天氣變冷所致
第三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紀年開始至公元600年左右。溫暖期結束后,全球降溫再度來臨。氣候于2世紀變得更加惡化。日本學者田家康認為,歐洲內陸的氣候一旦變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內,中亞的內陸地區就會變得氣候干燥,降水減少。從公元205年到公元295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規模擴大,里海的水位下降,亞洲內陸地區的氣候變得干燥。這次干旱不僅讓商路衰退,還引起草原沙漠化,奪走了游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而內陸地區的氣候變化,又成為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契機。在2世紀下半葉以后,企圖攻破萊茵河沿岸的羅馬城墻、入侵羅馬領土的日耳曼人,原本并不是生活在羅馬附近。日耳曼人是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居住在德國東北部地區的部族,向西南方向遷徙時所自發結成的團體。由于周邊地區民族大遷徙更加活躍,羅馬帝國不得不舉全國之力以應對日耳曼人,而同一時期羅馬等地自然災害頻發,地中海一帶農作物歉收,經濟活動衰退,羅馬帝國國力每況愈下。羅馬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當初孕育這個國家的溫暖氣候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寒冷所致。
在遠東地區,公元紀年開始時出現了王莽篡位的政變,酷寒在東漢末期又迫使饑餓的農民起而造反,以后五胡亂華,大量移民向南遷徙。這個寒冷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混亂時期。
公元650年至公元1280年,新的溫暖時期開始,在西方被稱為“中世紀溫暖期”。
田家康認為,在中世紀溫暖期,歐洲各國在經濟發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耕地的擴大和經濟的發展,整個歐洲的人口急速增加。據推算,歐洲的人口在公元650年時只有1850萬。然而,由于中世紀溫暖期的溫暖氣候以及農業耕地的擴大,公元1000年時,歐洲的人口增加到3850萬,并進一步在公元1340年增加到7350萬,700年的時間人口增加了4倍之多。
中世紀溫暖時期,北極海域的浮冰大量減少,使古斯堪的納維亞人(或稱維京人)能橫越北大西洋,抵達格陵蘭和北美東岸,促成了他們與因紐特人的短暫相遇。
也正是在這個溫暖期,中國在隋唐時代再度統一,并開始了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時代。
法國大革命——也和氣候寒冷有關
公元1280年至公元1860年,第四個寒冷期來到了。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川期”特指這一個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
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一書中寫道,據樹木年輪和冰芯顯示,約公元1200年起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極寒天氣。隨著北極的大片浮冰向南漂移,維京人的西部探險航線被迫改道大西洋,并最終徹底遭廢棄。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公元1315年至1319年間歐洲暴雨連綿,饑荒席卷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喪命。
至公元1400年,氣候明顯變得更加不可預測,風暴更頻繁。氣候變化之頻繁和氣溫之低,在16世紀晚期數十年的寒冷期達到頂峰。隨著城鎮和城市的擴張,食物供應緊張,魚類便成為極其重要的商品。
16世紀時,歐洲仍然十分貧窮,基礎設施極其落后,人口多為農業人口。當時人們通常將氣候災難歸結為天譴或是人類罪孽,各國君主都忙于解決民生問題。到16世紀晚期,寒冷氣候對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村落構成了嚴重威脅,冰川沿著山谷不斷前進,不僅摧毀了整個村莊,還覆蓋了全部田地。歐洲北部經受了罕見的暴風雨襲擊。公元1588年8月的那場大風,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打擊力度遠遠超過了英國軍艦炮陣的威力。
早在17、18世紀,愛爾蘭舉國便以土豆為主食。由于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法國的農業連年收成欠佳。直到公元1788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村貧困問題政治化,這就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誘因。
而從公元1860年至今,新的溫暖時代開始了。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整個世界范圍來說,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和繁榮的時代。然而新的問題也在產生,正如現在的人們熟知的,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揚,氣溫升高變得更為迅猛。近些年來,夏季和冬季最高氣溫的紀錄在不斷刷新。臺風、暴雨、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等極端氣候也變得日益頻繁。現在人們擔心的是,全球氣溫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人類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