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慧娟 費英俊 邵宗利 張海湃 趙光
125105 興城,八一疼痛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科[商慧娟 費英俊 邵宗利 張海湃 趙光(通信作者)]
?
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1例報道
商慧娟費英俊邵宗利張海湃趙光
125105興城,八一疼痛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科[商慧娟費英俊邵宗利張海湃趙光(通信作者)]
【DOI】10.3969/j.issn.1007-0478.2016.02.021
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Unilateral Hyperhidrosis)是腦梗死引起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之一,主要表現為梗死病灶對側局灶性排汗增多。該病臨床少見,國內外報道較少,本研究報道1例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病例,并結合文獻闡述其臨床特征。
1臨床資料
患者,男,59歲,因突發左側肢體活動不利6 h入院,入院后予以抗血小板、降脂穩定斑塊等對癥治療。次日出現左側手掌汗多、伴明顯異味。無特殊既往史及家族史。查體:神志清楚、言語清晰流利,左手掌出汗多,皮膚常濕潤,有明顯異味。顱神經(-),左側肢體肌力0級,左側Babinski征(+),左側肢體淺感覺減退。頭顱MRI-DWI:右側基底節高信號,提示急性腦梗死。予以抗膽堿藥物對癥治療,但左側手掌汗多、異味癥狀無明顯改善。隨訪發現左手多汗及異味癥狀于發病1個半月后逐漸減輕消失。
2討論
腦梗死臨床癥狀多樣,若累及自主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血管調節功能障礙,腺體分泌障礙,心率、血壓、睡眠調節障礙,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等自主神經受損的臨床癥狀。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是自主神經受累的表現之一,臨床少見,主要表現為腦梗死后出現病灶對側偏身或局部排汗增多。臨床常見額部、面部、胸部、手臂、手掌、腿、足等單個部位或多個相鄰部位受累,但以額面部、上肢最為多見。
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認為與交感神經高級中樞損傷,使其對外周交感神經抑制減少,從而導致外周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由于汗腺僅受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支配,當外周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時,即可出現汗腺分泌亢進的臨床表現。目前認為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經中樞部分位于島葉皮層、杏仁核以及下丘腦后區。周圍部分則由起自脊髓側角細胞的交感神經組成。因此,當腦梗死病灶累及中樞部分神經通路時,即可出現相應神經支配區域的汗腺功能調節異常。
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除了合并運動、感覺、共濟失調等癥狀外,可合并瞳孔調節障礙,皮膚溫度異常、Horner征、心率血壓調節異常等其他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的癥狀。但也有學者報道僅表現為頭昏、偏側多汗癥狀的腦梗死患者。有學者還報道了1例由于腦梗后尿潴留繼發單側多汗的癥狀。推測與腦梗死引起自主神經調節障礙以及尿潴留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有關。
腦梗死后單側多汗癥一般發病較早,多于數天內發病,但也有報道發病6個月后才開始出現多汗癥狀者。一般多汗癥狀持續時間較短,多能自行痊愈。常于腦梗死后5天內消失,但也有報道會持續6個月以上,若持續2年以上則被認為是腦梗死后遺癥。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抗膽堿藥物,β受體阻滯劑,局部外用甲醛、氯化鋁等收斂藥物,口服中藥等均被認為一定療效。頑固病例尚可考慮A型肉毒毒素、交感神經切斷術等。本例患者僅表現為單側手掌多汗,并伴有明顯異味,未出現其他交感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征。以往文獻未見有出現異味報道,考慮與汗液分泌過多有關,但因缺少測量儀器,未能采集到汗腺分泌的量化數據。本例患者癥狀自腦梗后次日開始,約持續45 d后出汗癥狀逐漸減輕消失,與既往報道相符合。有報道顯示腦梗死后出汗癥狀與癱瘓嚴重程度相關。本例患者發病4個月后隨訪左側上肢近端肌力由0級恢復至4級,左手肌力由0級恢復至2級,手指僅能完成屈伸運動且活動范圍小于正常活動范圍的30%,預期手功能恢復不良。左下肢肌力由0級恢復至4級。雖然出汗部位即左手恢復不佳,但由于病例數少且缺乏陰性對照,尚不能得出本例出汗癥狀與癱瘓嚴重程度相關的結論。
(2016-02-20收稿)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478(2016)02-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