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天,曹啟洪,幸 勇(重慶市萬州區:武陵中心衛生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武陵鎮衛生院,重慶404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性頑固性呃逆66例
黃德天1,曹啟洪2,幸 勇3(重慶市萬州區:1武陵中心衛生院,2中西醫結合醫院,3武陵鎮衛生院,重慶404000)
目的:評價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重慶市萬州區武陵中心衛生院2013-03/2015-03收治的66例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其中西藥選擇胃復安、安定片與維生素B6片,劑量各取10 mg/次、5 mg/次和20 mg/次,口服3次/d,連續用藥5 d;中藥選擇越鞠丸湯劑加減治療,每日水煎1劑,分3次頓服,連服5 d.1個療程后,評估該方案的療效.結果:痊愈62例,顯效4例,無效0例,痊愈率為94%,總有效率為100%(66/66).結論:對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藥效安全、理想,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單純性頑固性呃逆;中西醫結合療法;臨床價值
祖國中醫學認為,呃逆即“噦”或“噦逆”,是因胃氣逆行,上擾胸膈,逆沖至喉間,而成“呃呃”之聲.聲短而頻,無法自止,持續48 h以上,則稱頑固性呃逆.《內經》首先提出該病病位在胃,并與肺有關;病機為氣逆,與寒氣有關.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胃為氣逆為噦.”西醫學中的單純性膈肌痙攣可致呃逆.而中樞神經的器質性病變也可發生呃逆.其他如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病、尿毒癥,以及胃、食道手術后等其他疾病和有些藥物,皆可引起膈肌痙攣而發性呃逆.
本研究探討的呃逆主要是指排除了中樞神經系統和其他系統的嚴重器質性病變后的一類病癥.本研究認為這類疾病的病因多與情志有關,并可夾雜痰、火、濕、食等病因.本研究主要選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對2013-03/2015-03收治的66例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治療,治療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重慶市萬州區武陵中心衛生院2013-03/2015-03收治的66例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其中男23例,女43例,年齡≤20歲者3例,21~50歲者18例,≥50歲者45例,平均年齡(34.8±4.5)歲.所有患者均由武陵中心衛生院門診收錄,入選時均對本研究知情,表示可全程配合治療.
1.2診斷標準 ①患者有呃逆表現,且癥狀持續超過48 h仍未能自行緩解;②經局部病理解剖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③經頭顱CT、胃鏡、X線造影、超聲及實驗室檢查等一系列檢查,未見顱腦、胃、肝腎功能等病變.
1.3方法
1.3.1西醫西藥 主要選擇胃復安、安定片和維生素B6片,三者劑量各取10 mg/次、5 mg/次和20 mg/次,口服3次/d,于飯后30 min服用,1個療程5 d,均連續治療1個療程.對于個別病情較重者,需同時對其水電解質、酸堿度等進行調節;對于有睡眠障礙者,夜間需給予加用安定片口服,劑量取5 mg.
1.3.2中醫中藥 將中藥越鞠丸劑改成湯劑后加減用藥,基礎方如下.香附15 g,川芎15 g,梔子15 g,神曲15 g,蒼術15 g.每日取上述藥物水煎后,取藥汁分3次頓服,于每日餐前30 min口服,連續治療5 d.中醫辯證加減:①噯氣與脅肋脹痛甚者,多是氣機郁滯導致,故治療時,需以香附為君藥,同時配合柴胡與白芍治療[1];②胸膈痞悶與脘腹脹痛甚者,多與濕氣內滯有關,治療時君藥應選蒼術,同時配合平胃散湯劑口服;③噯腐吞酸與飲食不消甚者,可考慮是食滯引起,方中應以神曲為君藥,同時配萊菔子、焦三仙治療;④呃聲高亢,舌苔黃、脈滑數,且有胃部灼熱和便秘溲黃者,是火熱內滯引起,君藥應選梔子,同時與大黃和黃連相佐;⑤對伴咳嗽、痰多者,可增加二陳湯口服.呃聲低弱無力伴脘腹冷痛、脈遲者是脾胃陽虛,加附子、丁香、杮蒂[2].伴失眠者加酸棗仁30 g[3].
1.4療效判定標準 ①痊愈:患者無呃逆癥狀,且治療后半年隨訪,未見病情復發;②顯效:患者的呃逆癥狀雖已恢復正常,但半年內隨訪顯示癥狀復發;③無效:患者呃逆癥狀無改善.
痊愈62例,顯效4例,無效0例,痊愈率為94%,總有效率為100%.
呃逆是目前臨床的常見病,一般是因內外源性因素刺激到膈肌、膈神經、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或神經,由單側或雙側膈肌發生陣發性痙攣引起.西醫臨床又稱之為膈肌痙攣,若該痙攣現象持續超過48 h,則稱其為頑固性呃逆.而中醫認為呃逆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表現.呃逆的病位在膈,病變關鍵臟腑為胃,與肺、肝有關.本研究認為這類患者的病因多數與情志有關,并可夾雜痰、火、濕、食等病因.主要病機為氣機郁滯,胃氣上逆動膈.《景岳全書·呃逆》認為,呃逆蓋因下氣逆行,直沖于上引起,氣為陽,為血帥,氣行與郁,則血行與滯.“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因此,中醫臨床治療該病,多以理氣開郁、降逆止呃為治療原則.
武陵中心衛生院所用越鞠湯劑,便是取六郁致病之意.方中香附有理氣解郁之功,川芎有活血行瘀之效,蒼術健脾利濕,而梔子可清除火熱,神曲可消食導滯[4].如費伯雄《醫方論》卷2:“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統治六郁,豈有一時而六郁并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郁者香附為君,濕郁者蒼術為君,血郁者川芎為君,食郁者神曲為君,火郁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如此才曉丹溪之心法也[5].故該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共起調節神經,理氣開郁、降逆止呃的作用.茹曼等[6]研究對36例頑固性呃逆患者行中醫辨證論治與西藥治療,總有效率達94.4%,而員珊等[7]研究中總有效率高達96.7%,這充分提示該中西醫結合方案對于該病的治療具有良好效果.且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還可縮短患者呃逆癥狀的緩解時間,藥物的協同作用又可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相對更高[8].
本研究通過對66例患者采取此中藥湯劑和胃復安、安定片和維生素B6片等西藥治療,結果顯示,66例患者經1個療程的用藥后,其臨床總有效率高達100%,痊愈例數更是達到了62例,這說明本方法對單純性頑固性呃逆療效顯著,與相關資料結果相符[9-10].同時,治療期間,未見患者產生嚴重副反應,僅極個別患者有輕微面色潮紅或口干表現,但無需特殊處理均可在停藥后自行恢復,對于患者的耐受性無明顯影響,適用于各年齡層(如兒童、老年人等)患者的治療.
綜上所述,對單純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藥效安全、理想,具有臨床推廣價值[11].
[1]蔣海平,周 琍,蔣有倩.和胃方治療胃神經官能癥45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44(6):68-69.
[2]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3]農春梅.越鞠丸加減治療失眠68例臨床觀察[J].內科,2010,5(3):279-280.
[4]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25-380.
[5]曹啟洪.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神經官能癥128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4):86.
[6]茹 曼,艾光華.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呃逆36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189-190.
[7]員 珊,王 珩.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115-116.
[8]陳 彬,陳奕樑,陳澤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呃逆32例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5,37(4):45-47.
[9]潘文姣.頑固性呃逆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24):5145.
[10]杜小宏.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2(11):81.
[11]何 成.頑固性呃逆的治療進展[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1):11-12.
R256.31
A
2095-6894(2016)07-68-02
2016-05-25;接受日期:2016-06-09
黃德天.E-mail:hdt20160123@126.com
曹啟洪.E-mail:cqwzcq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