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大越
?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人民滿意法治政府
文/楊大越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我省的法治建設進程,省委明確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人民滿意法治政府”,《意見》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具體舉措。從這六方面可以看出,我省在法治政府建設方面有了新認識,亮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行政法規、規章制定方面,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完善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四個方面,分別提到了四部政府規章,分別是《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工作的意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政府職能職權的發揮必須法律和法規先行。習近平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不能打著改革的旗號,突破法律,踐踏法律。在以往的重大改革中,我們習慣打破原有的法律規定,還形成一種慣例,不突破法律就不算是改革,把改革和修改法律同步進行。比如說,對于行政機關應當遵循職權法定的原則,即“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有的領導干部在改革中經常強調“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想、可以干”。而我省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舉措中強調法律法規先行,體現了我省的改革是于法有據,也能使我們的改革制度化、長久化,而不是運動式的改革。

在法治政府評價標準方面,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法治政府,而按照現有的推進速度看,這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并對法治政府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也就是說具備以上六個標準,就是法治政府。這六個標準都是客觀的,可根據客觀情況作出具體評價。我省提出的“建設人民滿意法治政府”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政府應該是法治政府,符合四中全會對于法治政府的六個客觀標準就可以稱之為法治政府;其次,政府還應該是人民滿意的政府,法治是客觀的評價標準,而滿不滿意卻是一個主觀評價標準,這體現了我省在四中全會精神的引領下,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現出我省在建設法治政府方面對四中全會精神的深刻理解。
在執法方式理念方面,四中全會強調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執法領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因為執法直接貼近行政相對人,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利益,也直接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針對過去執法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執法、釣魚執法、選擇執法等問題,《意見》提出“全面推行說理式執法、行政監管勸勉、執法事項提示、輕微問題告誡、突出問題約談、重大案件回訪等柔性執法方式”,體現了執法為民、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新執法方式,對于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和執法理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意見》中還提到“探索實行行政執法案例指導制度”,如在司法領域,最高法院會定期發布案例指導意見。行政執法面對的對象千差萬別,相關的執法依據不清,會增加執法的隨意性,失去執法的公平性。在行政執法領域發布案例指導,能夠有效規范行政執法工作,彌補法律的不足,促進執法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