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的各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類創新主體中,高校的知識產權擁有量最大,但是其所擁有的許多知識產權成果并未得到轉化運用,未能轉化為生產力。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的規模化、產業化能力較差,二是有些知識產權成果的產生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企業恰恰擁有規模化、產業化能力,并且企業直接與市場接軌,最了解市場需求。因此,加強校企合作是提高知識產權轉化率的重要途徑。

目前,校企合作下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模式可總結為三類:一是以高校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模式,二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模式;三是高校、企業、政府協同創新模式。
以高校為核心的知識產權轉化模式是指高校主動將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成果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推廣,并通過企業實現產業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又可以分為高校與企業共同研發、高校自建企業、高校牽頭建設技術轉移中心3種類型,后兩種成果轉化模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例如中南大學鼓勵教授創業,近些年涌現出一大批由院士和教授領軍、以重點學科為支撐的高科技公司。如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英捷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在中南大學形成了一個學科性公司群體。這些公司以學科長期積累的知識產權成果為支撐,拉動大量民間創業資本投資學科性公司,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科性公司的健康運行又給科研和教學提供了實踐和實驗平臺,并通過學科性公司對學科建設的反哺,大大促進了學科建設的發展,形成了產學研的良性循環,是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應用的典范。再例如天津大學為了解決專利及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的問題,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中心是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與人才資源為基礎,以加速技術轉移、促進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及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為目標,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相結合,推動產學研工作向縱深發展的科研管理機構。目前,“中心——公司——人才——網站”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企業為核心的知識產權轉化模式是指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由企業主動找高校尋求技術支持,最終實現高校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模式。近幾年,這種“傍高校”的模式在有色金屬行業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南海鋁型材企業為例,2015年9月初,伴隨著中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落戶南海,廣亞鋁業、華昌鋁業、巨亞鋁業公司等公司,紛紛主動與中南大學簽訂技術和創新平臺的合作協議。南海鋁材企業瞄準的正是高校掌握的科研成果(含知識產權成果),在國家提出協同創新之際,“傍大學”就是把高校與企業結合起來,形成產學研的合作模式。再例如,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主動尋找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尋求合作,于2010年9月率先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鎂鋰合金生產線,在鎂鋰合金的冶煉工藝、質量控制、表面處理、機械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總體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公司已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可年產100噸鎂鋰合金超輕材料。該案例中,西安四方公司發揮自身的渠道和規模化生產優勢,西安交通大學發揮的是技術優勢,雙方強強聯手,實現了知識產權成果的高效轉化。
高校、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以國家的目標和政府投入為驅動,以企業具體需求為導向,高校提供技術支持的創新模式。中南大學牽頭組建的“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就是這種創新模式的成功案例。該協同創新中心是由政府(教育部、財政部)負責資金支持,軍工集團(中航工業等)提出需求,高校負責創新研究,有色金屬企業(中鋁等)負責制造產業化,各單位協同創新,形成合力,取得的成效顯著。
盡管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創新,知識產權轉化率有所提高,但仍然面臨以下難題:
(1)供需信息渠道不暢。現實中存在高校不了解企業需求,企業也不了解高校技術的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政府、高校、社會中介機構建立了各類知識產權信息發布平臺、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但由于缺少專業人士維護,知識產權沒有以專業領域細分,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內部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不適應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多數高校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成果轉化機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處負責,管理人員多為兼職,知識產權轉化運營缺乏資金保障。此外,科研項目多少、專利申請和授權量、論文篇數和科技成果獎項等成為科研人員的主要考評指標;在選題及投入上,重研究、輕應用;在激勵政策上,一次性的獎勵方式和計入績效工資總額的相關規定難以有效激發科研人員轉移轉化知識產權成果的積極性。
(3)校企合作方式較單一。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以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委托開發等為主,而共建研發機構、技術聯盟、科技工貿一體化的經濟實體等高層次合作還比較少。簡單引進依然是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有的企業不愿意投資技術含量高但開發周期長的項目,更愿意投短平快的項目,使得技術含量高的知識產權成果不能實現轉化。
(1)利用好現有各類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現有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最大的問題是平臺的知識產權成果沒有按領域細分,用戶難以在大量數據中找到自身所需要的技術,而且平臺缺少專業的知識產權運營人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高校可以主動向這些平臺提交細分領域的知識產權成果,方便企業查找;二是行業協會可以與現有知識產權服務平臺開展合作,定期向其提供領域細分的知識產權成果;三是與平臺相關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自身應當引進或培養專業的知識產權運營人才。
(2)發揮行業協會的信息渠道優勢,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一是行業協會發揮其掌握行業內高校的技術實力以及企業實際需求的優勢,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二是可組建一個由各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交流平臺,校企可以通過該平臺互通信息,實現校企合作交流常態化。
(3)高校和企業都應當構建合理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可依據《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以及即將發布的《高校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建立合理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規范高校和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員知識產權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建立面向市場、面向企業的科研人員考核體系,提高科研人員創造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成果的積極性,此外還要保障促成知識產權轉化應用的人員的收益權。
(4)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分享機制。高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離不開利益分享機制的建立,例如企業可以投資高校創新團隊,并約定知識產權成果共有,從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中收益;高校也可以將知識產權成果評估作價入股,企業以期權等形式獎勵高校和科研人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