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安陽縣農業局,河南 安陽 455000)
以科技做支撐 以服務促發展全面提升高標準糧田建設水平
王海明(安陽縣農業局,河南 安陽 455000)
安陽縣是河南省典型的農業大縣,2015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近幾年,安陽縣集中打造了一批高標準糧田示范區,主要呈現三大特點:“一個高”,即組織機構規格高;“兩個到位”,即技術集成到位,管護措施到位;“三個結合”,即與高產創建結合,與區域站結合,技物結合。
高標準糧田;高標準糧田建設;高標準糧田管護
安陽縣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轄20個鄉鎮,571個行政村,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6萬人,耕地面積6.57萬hm2,常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1.33萬hm2左右,總產70萬t以上,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2015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經過近三年努力,安陽縣集中打造了一批“土地平整肥沃、排灌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安陽縣的高標準糧田建設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
組織機構規格高。縣委、縣政府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作為全縣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成立了由縣長任指揮長,縣人大、政府、政協分管領導任副指揮長,發改、財政、土地、水利、農業、農機等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高規格的高標準糧田建設指揮部,在縣農業局成立了高標準糧田建設辦公室,抽調專職工作人員負責高標準糧田建設日常工作。縣政府與各職能部門和各鄉鎮簽訂了責任目標,制定了獎懲措施、領導分包示范方等一系列制度,堅持實行月督導、季觀摩,按進度排序、通報制度,做到工作有領導協調,技術有專家會商,經費有財政保障,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聯動,各有關部門強力推進,示范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積極參與、種糧大戶合力聯手創建的良好格局。
2.1 技術集成到位
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將秸稈還田、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氮肥后移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技術組裝配套,集成推廣;并建設最先進的農業物聯網三個,實時監測示范區內的土壤溫度、濕度、風速、風向,農作物長勢等,為科學管理糧食提供了第一手數據。在示范區內重點推廣了“一集成六統一”高產創建模式,統一供應主導品種,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培訓指導,統一機耕機播,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訂單生產。通過示范田的帶動,實現了技術到村,指導到田,服務到戶,要領到人。
2.2 管護措施到位
按照“誰建設、誰監管,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及時出臺了高標準糧田管護辦法,建立了“縣、鄉、村、戶”四級管護機制,具體由鄉政府與承包戶簽訂責任狀,采取公司化運作模式,從種植到管護一條龍負責到底,年底根據考核成績結算費用。確立了政府主導、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農戶和專業管護人員實施的管護體系,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義務,確保高標準糧田建一處、成一處,確保項目長久發揮效益。
3.1 與高產創建結合
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和種植模式,實行“四區合一,七田示范”的糧食高產創建模式,即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深松深耕和高產創建4個萬畝示范區合并到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建立了農科教結合科研田、新品種展示田、測土配方試驗田、病蟲害統防統治示范田、節水新技術展示田、農機深松深耕對比田和寬幅精播對照田等7大功能田。深入開展“雙高創建”,即高標準糧田建設到哪里,高產創建就跟進到哪里,充分發揮良種、良法、良田對糧食高產穩產的綜合效應。
3.2 與區域站結合
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建成了永和、瓦店、辛村等10個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充分發揮農技推廣區域站的集聚效應,組建了農技、土肥、植保等專家技術團隊,通過農技推廣區域站,為農民提供零距離的技術服務。特別是圍繞安陽市廣潤坡66.7km2高標準糧田建設的瓦店鄉農技推廣區域站,2014年建成已正常投入使用。區域站在服務功能上,凸顯了“一個中心”、“兩個平臺”,達到了“三個效果”。
“一個中心”就是區域站已成為為農民傳授農業技術、培育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中心,利用農閑季節,農技專家對高標準糧田示范區的科技示范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
“兩個平臺”即區域站已成為技術服務平臺和咨詢服務平臺。農技人員不僅負責區域內的種植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農作物病蟲害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服務等,而且區域內的農民在種子、農藥、化肥、土地流轉、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方面,有什么問題和疑問,可以隨時隨地咨詢。為農民實現增產增效發揮了技術支撐作用。
“三個效果”即:一是拉近了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民的距離。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地為農民開展技術服務,切實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先進的實用技術能夠得到較快的推廣應用。如在小麥生產上推廣了前氮后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在玉米生產上推廣了太陽能殺蟲燈、生物導彈、殺蟲平臺等綠色防控技術,以及適時晚收等技術。三是真正實現了“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動效果,通過“四區合一,七田示范”的生產模式,由專家、技術人員親自在一線指導參與生產勞動,把樣板田建在農民的身邊,真正實現了讓農民在看中學,在學中干。
3.3 技物結合
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建設“農資超市”、“莊稼醫院”,開展技物結合,在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通過規模效應、集體議價等方式減少中間環節,通過“農資超市”、“莊稼醫院”直接與生產廠家對接,提供物美價廉、安全保障的農資產品;與科研院校專家合作,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為農民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的同時,也給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同時也有利于形成現代化職業農民的學習鉆研科學種田的良好氛圍。
截至目前,全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52億元,建成高標準糧田233.45km2,高標準糧田區域內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大面積的改善和提高,涌現出許多“土地平整肥沃、排灌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樣板田,構建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糧食生產新格局,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何旭東.南江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5):228-229.
[2] 張穎,田建民,滕永忠.河南省統籌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11).
[3] 李曉珍,王景順,楊玉良.打破區域界限 統籌協調推進——記安陽市高標準糧田建設[J].中國種業,2015(7):27-28.
F323
B
1003-4749(2016)08-0024-02
2016-06-07
王海明(1977-),男,河南安陽人,農藝師,主要從事高標準良田工作以及大田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