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麗,徐家立,徐 韜,葉 民,丁新生
?
陣發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6例病人臨床特征分析
杜 麗,徐家立,徐 韜,葉 民,丁新生
目的 探討陣發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PSH)的臨床特點,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和診治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神經內、外科及SICU病房診治的6例PSH病人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情況等資料。結果 6例病人中嚴重顱腦損傷2例,多次腦梗死1例,腦出血1例,缺血缺氧性腦病2例。 首次出現PSH的時間在顱腦損傷后1周之內的3例,1周至1月的3例。 發作間期格拉斯哥昏迷評分3分3例,3分~15分3例。3例行腦電圖檢查,可見彌漫性θ或δ波,未見明確癲癇波。 4例病人最初被誤診為癲癇,使用丙戊酸鈉效果不佳,3例改用加巴噴丁0.3,每日3次后,發作頻率較前減少,1例使用溴隱亭1.25 mg癥狀明顯好轉,2例靜脈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有效。結論 不同病因引起的顱腦損傷均可引起PSH,多數PSH被誤診為癲癇,使用抗癲癇藥物效果不佳。目前PSH的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早發現早治療可有效減少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并發癥。
交感神經系統;腦損傷;肌張力障礙
陣發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又名陣發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伴肌張力障礙[1]。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后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陣發性躁動、高熱、大汗、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并伴有肌張力障礙。現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6例PSH病人臨床資料,以期增強對本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6例符合PSH診斷標準的病人,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20歲~78歲,其中車禍導致嚴重腦外傷2例,多發性腦梗死1例,腦出血1例,缺血缺氧性腦病2例。家族史均無特殊。
1.2 方法 6例病人均行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等血液學檢測。行頭顱CT檢查者4例,頭顱MRI檢查者2例。行腦電圖檢查3例。
1.3 診斷標準 PSH目前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指標,主要根據臨床表現,但需要排除臨床表現與之相似的其他疾?。喝鐞盒愿邿帷⒅滤佬约【o張、戒斷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等。診斷標準為2004年Blackman等[2]提出的診斷標準:體溫≥38.5℃,心率≥130次/分,呼吸頻率≥20次/分,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躁動,大量出汗,肌張力障礙。以上7項中至少出現5項或以上,每天至少發作1次,持續3 d并排除其他疾病。
2.1 臨床表現(見表1) 主要表現為高熱、血壓升高、肌張力障礙者5例,伴有出汗、心動過速者6例,呼吸急促者4例,其中3例病人的發作與外界刺激關系明顯,吸痰及翻身、疼痛刺激可明顯誘發發作。首次出現PSH的時間在1周之內3例,1周至1月3例。無明顯晝夜節律。
2.2 輔助檢查結果 6例均行血尿糞常規,生化、凝血等實驗室檢查,結果無特異性,2例住院期間合并肺部感染,引起血常規一過性增高,3例有輕度谷氨酰氨基轉移酶增高,4例因營養不良總蛋白及白蛋白略低于正常。2例頭部外傷術后腦脊液檢測輕度細胞蛋白增高,1例合并顱腦外傷后遲發型尿崩癥及低鈉血癥。
2.3 腦電圖和影像學檢查 3例行腦電圖檢查,發作間期可見彌漫性θ或δ波,未見癲癇波。4例行頭顱CT檢查,2例行頭顱MRI檢查,病灶分布于腦干、小腦、額顳葉、基底節等單個或多個部位損傷。病因包括反復多次腦梗死、腦出血、彌漫性軸索損傷,外傷后重度顱腦損傷等。
2.4 診斷治療 4例最初診斷為癲癇發作,給予丙戊酸鈉0.5,每日2次,后發作并未改變,查閱文獻認識此病后給予加巴噴丁0.3,每日3次,發作頻率較前明顯減輕,1例給予溴隱亭1.25 mg后癥狀明顯減輕,2例外傷后重度顱腦損傷首次出現PSH時間較早,發作頻率較多,給予靜脈泵入咪達唑侖有效。1例行高壓氧治療后意識恢復較前好轉,但后期由于失訪不能得知高壓氧對PSH的發作有無特別改善。
PSH又名陣發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伴肌張力障礙,過去也稱“交感風暴”,“自主神經風暴”,“間腦發作”等 ,近年認為該綜合征的本質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升高,因此將PSH作為該病的命名。
目前該病發病機制不清,主要的兩種學說為失聯學說和興奮/抑制模型學說,前者認為PSH為興奮性中樞失去皮質或皮質下結構控制后的釋放現象;后者認為PSH為交感、副交感失平衡導致的交感神經活性增高[4]。而引起PSH最常見的原因為腦外傷,Lemke 等報道的重度腦損傷病人中15%~33%可出現PSH,此外PSH的病因還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缺血缺氧性腦病、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腫瘤、腦積水等[5]。雖然文獻中報道PSH的常見病因是腦外傷,但是臨床上腦組織缺血缺氧病人PSH的發生率最高,可達9.7%~29%。這些病人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本組6例病人中發作間期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分3例,3分~15分3例,有文獻報道病人發作間期GCS評分滿分,但其發作期的表現符合PSH的診斷標準,從而提示PSH發作間期正常不能作為該病的排除標準。本組病人年齡20歲~78歲,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分布與性別比例也符合大多數文獻的報告,可見PSH見于任何年齡段,但普遍男性多于女性,是否與激素水平或男性容易從事高危作業,增加外傷機會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6]。PSH出現的時間多發生在腦損傷后24 h至數周,本組病人出現PSH的時間在顱腦損傷后1周之內的3例,1周至1月的3例。文獻中報道有些嚴重性刺激、如疼痛刺激,被動運動或肢體劇烈活動,翻身拍背等均可誘發PSH[7]。本例中3例病人有明確的誘發因素,均為上述刺激引起。目前觀察認為PSH的影像學無特異性損傷部位,病變可位于各個腦葉、腦干、基底節等單個或多個部位,本研究中病例的表現與大多數影像學表現一致。目前PSH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尚無特異性檢查指標及診斷試驗。診斷標準為Blackman等在2004年提出的診斷標準[1]。PSH容易被誤診為癲癇,尤其是意識狀態難以判斷時,本組中4例病人最初被誤診為癲癇,使用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效果不佳,3例改用加巴噴丁0.3每日3次,后發作頻率較前減少,1例使用溴隱亭1.25 mg 每12 h1次,后肌張力障礙明顯好轉,2例病人靜脈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有效。此外PSH還需要與惡性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戒斷綜合癥、惡性綜合征等鑒別。
PSH發作的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減少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引起的并發癥[7]。持續性的血壓升高增加腦血流,加重腦水腫,可引起再出血;持續的過度通氣,導致血管收縮,腦組織缺氧;持續性心動過速、大汗導致心功能紊亂,循環衰竭;缺氧和腦水腫又引起顱內壓增高,如此惡性循環,增加了繼發性腦損害的風險,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非常重要。但不同的病人可能表現的側重點不同,根據不同的表現,重點選擇的藥物也不盡相同[8]。常用的有:①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可有效終止PSH的發作,但由于存在成癮性而在臨床應用中受到限制。②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普奈洛爾已經應用于控制PSH的發作,其容易透過血腦屏障,減少血中兒茶酚胺的水平,控制發作頻率及嚴重性。但臨床的禁忌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力衰竭及嚴重竇性心動過緩。③苯二氮卓類,常用的有咪達唑侖、地西泮等,適合重癥監護室發作頻繁的病人,本例中2例外傷后發作頻繁,靜脈泵咪達唑侖有效。該類藥物主要通過鎮靜、抗焦慮、肌肉松弛等作用控制PSH的發作。④加巴噴丁是一種抗癲癇藥物,但它對于PSH的發作有效,它通過與突觸前膜的鈣離子依賴門控通道結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脊髓后角灰質神經遞質的釋放而發揮作用。本例中3例病人用加巴噴丁0.3 g每日3次,后發作頻率明顯減少。⑤可樂定是中樞和外周α2受體激動劑,可用于控制PSH發作時血壓升高和心動過速,臨床上也有使用多巴胺D2受體激動劑溴隱亭控制PSH的發作,其機制與抗精神病藥物惡性綜合征的機制相似,本例中1位病人使用溴隱亭1.25 mg每天兩次后肌張力障礙明顯緩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對PSH有潛在的危害作用,不宜使用。
PSH臨床常見,但往往由于認識不足而被誤診為癲癇或其他疾病。臨床工作中要做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有效較少由于持續性交感活性增高導致的副作用。
[1] Blackman JA, Patrick PD, Buck ML, et al.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 after brain injury[J].Arch Neurol,2004,61:321-328.
[2] 謝翠英,許汪斌.陣發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治療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B):166-167.
[3] Baguley IJ,Heriseanu RE, Cameron ID, et al.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ysautonomia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crit Care,2008,8:293-300.
[4] Perkes I,Baguley IJ, Nott MT ,et al.A review of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J].Ann Neurol, 2010,68:126-135.
[5] Li Hanzhi,Li Guoliang,Li Chen ,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10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J] .Chin J Neurol, 2013,46(3):159-163.
[6] 沈詠慧,丁美萍.陣發性交感神經活動過度綜合癥的研究現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4): 269-272.
[7] Hendricks HT,Geurts AC, van Ginneken BC, et al.Brain injury severity and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accurately predict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7,21(6):545-553.
[8] Ying Feng,Xiang zheng, zhi chengFang, Treatment progress of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J].Pediatric Neurosurgery 2014,15(50):301-309.
(本文編輯王雅潔)
南京明基醫院(南京 210019),E-mail:345994807@qq.com
R747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5.044
1672-1349(2016)15-1822-03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