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在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國共兩黨,均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曲慷慨赴死、氣壯山河的壯麗凱歌,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史冊上矗立了_一座座永恒的精神豐碑。
聶耳:永恒的旋律
聶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音樂家。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1932年8月至11月,在北平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戲劇家聯盟和左翼音樂家聯盟活動,在清華大學等地演出,反對不抵抗政策,宣傳抗日救國。《義勇軍進行曲》一誕生,迅即成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在抗日戰爭中,它傳遍大江南北,成為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歌。
張自忠:抗日第一名將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1937年,張自忠留守北平期間,將平津作戰中的負傷者安排治療'將陣亡者予以安葬,對沒來得及撤離的二十九軍官兵則予以接濟,或分發路費讓他們返回故鄉。1940年棗宜會戰中,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堅持留守,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
齊白石:作畫與日寇抗爭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國畫大師。“七七事變”后,他辭去北平藝專和京華美術專科學校的教授職務。為了抵制日偽官員的騷擾,他在自己的居所外裝上鐵柵欄,并貼出“白石老人心病復作,停止見客”的告示。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齊白石決絕地說:“齊璜,中國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齊璜,可以把齊璜的頭拿去。”日本人幾次求畫都被拒絕,日本人不斷加壓,最后齊白石無奈之下提筆在畫紙上畫下四只螃蟹,落款“看你橫行到幾時”的字樣,日本人看后氣得直嚷“齊白石太頑固”。
梅蘭芳:蓄胡拒為侵略者演出
梅蘭芳(1894-1961),北京人,四大名旦之首。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梅蘭芳開始拒絕登臺演出。由于斷絕了經濟來源,梅蘭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靠典當度日。此間,曾有漢奸數次上門游說,被梅蘭芳一口拒絕。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梅蘭芳想出了“蓄發明志”的辦法。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他三天沒刮臉,小胡子不久就留起來了。雖沒有成為飄灑胸前的美髯公,沒想到這還真成了拒絕演出的一張王牌。
郁達夫:以筆為槍宣傳抗日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曾三次短住北平,與北京結下了深厚隋感。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郁達夫挺身而出,號召民眾抗戰,提出只要“持久抗戰”,則“區區倭寇何難一鼓蕩平”。作為一個文學家,郁達夫奮不顧身前往抗戰前線,投入到宣傳抗戰的實際工作中。1938年,郁達夫出國,開展海外宣傳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郁達夫進入日軍內部從事翻譯類工作,多次解救抗日志士,極大掩護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抗日活動的安全。1944年初,因漢奸出賣,被日軍秘密殺害。
馬占山: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
馬占山(1885-1950),生于吉林懷德。1931年,日本發動“九·—八”事變,時任黑河警備司令的馬占山,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強烈不滿。當日軍開始進攻黑龍江時'他接到了張學良的委任,任命他為代理黑龍江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面對眾多阻攔,馬占山毅然率軍前往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江橋、大興等地發起進攻。馬占山率領守軍奮起反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江橋抗戰。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拉開了中國局部抗戰的序幕。1949年,他同鄧寶珊一起勸告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1950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