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戰|文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境內每年報廢的廢鉛酸蓄電池總量在400萬噸左右,且年增長率保持在15%上下,鉛資源再生循環量呈不斷上升的態勢。而再生循環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美國95%,日本100%,其他國家均在85%以上,中國4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流向無序等制約性問題所導致。
1.回收現狀
目前國內的廢鉛酸蓄電池回收有三大主體:社會群體,回收廢鉛酸蓄電池達到總量的85%及以上;再生鉛生產企業,回收廢鉛酸蓄電池達到總量的8%;蓄電池分銷商,回收廢鉛酸蓄電池達到總量的7%。
回收亂象有三點,一是回收價格虛高,規范企業生存困難:三大主體從源頭開始搶購廢鉛酸蓄電池資源,惡性競爭嚴重,廢鉛酸蓄電池價格虛高不下,導致規范再生鉛企業生存困難。二是回收方法原始:目前回收主力軍是社會個體收購者,基本沒有人按照《廢鉛酸蓄電池收集和處理污染防治技術規范》要求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酸液隨意傾倒,運輸無人監管,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三是廢鉛酸蓄電池流向無序,非法小冶煉企業泛濫:受利益驅使,回收商將廢鉛酸蓄電池大部分賣給了無任何環保設施投入的非法小冶煉企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同時由于冶煉方法原始,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資源浪費。
2.原因分析
回收亂象的根源在于利益的驅使和監管制度的缺失。重要的是監管環節的缺失引發的回收亂象無法根除,廢鉛酸蓄電池的上游蓄電池企業有準入,有規范,有監管;下游再生鉛生產企業也有準入,有規范,有監管;而唯獨廢鉛酸蓄電池收集貯存環節游離在制度之外,無監管,無標準,無規范,處于無序經營狀態,亟待加強監管,規范運行。
(1)政府導向不明確,監管制度缺失
近幾年來,國家連續出臺了多項政策對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進行規范引導,但總是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家的政策針對的只是蓄電池生產企業和持證的再生鉛企業,而對廢鉛酸蓄電池的回收環節,沒有相應的制度約束和規范要求。各地對回收業的處理也大都采取了不管不問的狀態,導致回收亂象日益嚴重。

(2)專業回收渠道不暢
我國廢鉛酸蓄電池回收工作總的來說是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多家采購,分散經營,全國尚無一家企業建立了全國性的回收網絡,也沒有任何地區建立了規范的區域性回收網絡。
(3)利益的驅使,流向無序
三無企業之所以收購價格高,主要在于其投資小,收益大。一個非法的三無小冶煉廠投入十幾萬元即可建成一個日處理量在40噸的加工廠,噸利潤在500元左右。而一個規范的再生鉛處理企業,年產量8萬噸,投資即需2億元,噸利潤只有60~70元。基本沒有可比性。利益驅動下,鋌而走險的人愈演愈烈,國家稅收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光金鉛”)的再生鉛回收處理是從2002年開始的。收集伊始,我們就一直致力于研究國內外的回收體系模式,試圖從中找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回收體系模式。
縱觀發達國家的回收體系管理,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解決誰是回收主體的問題,而是對回收環節進行了立法管理。
如美國,將廢鉛酸蓄電池定義為危險廢物,禁止隨便處置;回收主體基本與國內相同,專業回收公司、再生鉛廠、蓄電池經銷商,但流向只有一個,再生鉛廠。澳大利亞,要求廢鉛酸蓄電池必須交給規范的再生鉛生產廠家進行處理,并由蓄電池制造商交付一定的危險廢物處置費。日本,形成了用戶—回收商—再生鉛廠—蓄電池企業的閉路循環模式,做到了廢鉛酸蓄電池100%循環回收利用。
這些發達國家還有一個共性的特點,政府不允許涉及環境保護行業有惡意競爭的現象存在。這樣有利于再生鉛資源向環保型、產業化方向發展,同時美國提出“從環保、技術和經濟觀點出發考慮問題,再生鉛的生產只允許集中在少數大型再生鉛企業手中”,有效控制了受利益驅使而造成的一哄而上及地方保護的局面。
綜上,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打造新形勢下的中國回收體系模式:
第一,明確回收產品定義,立法管理。
國家應明確廢鉛酸蓄電池為危險廢物,只有將其定義為危險廢物,才能按照危險廢物規范要求對其進行監管,諸如:
(1)嚴格落實危險廢物收集許可制度,從源頭控制不法商販。
由國家環保部結合中國現狀,根據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對從事廢鉛酸蓄電池的回收企業進行資質認可,頒發相應的回收許可證,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公告。同時定期(1年或2年一次)對資質履行情況進行現場核查,避免回收企業違規經營。
(2)明確貯存標準,約束回收行為,避免環境污染。
貯存倉庫要有明確的貯存標準要求,如:防腐、防滲,有應急處理措施,通過相關部門環評驗收后投入運行;防護距離建議100米以上;必須用專用車輛運輸等。
(3)流向有序,規范產品流向,確保回收處理環保規范。
當地環保部門對回收企業嚴格執行危險固體廢物出入口管理,對收集和轉運廢電池按照危險固廢轉移手續辦理,進行登記和實時監控,確保回收企業收集的電池不流入非法冶煉廠。
第二,利用現有產能,避免重復投資,弱化產業優勢。
國內廢鉛酸蓄電池處理產能已達659萬噸(見表1),而資源量只有500萬噸左右。國家應該通過正確的規范引導,充分發揮現有的再生鉛產能,避免重復投資。
第三,規范引導,打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國家應盡快出臺廢鉛酸蓄電池回收技術規范,引導所有的回收主體要依照規范的要求進行回收活動,而不是一個省一個標準,一個回收主體一種要求,五花八門,不一而同。
只有所有的回收主體采用的是一個技術規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打造出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才能讓中國的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真正地建起來。
第四,利用互聯網技術,減免手續,便捷服務。
由于廢鉛酸蓄電池不同于其他危廢,其數量巨大,每天都大量產生,應當對廢電池作為危廢轉移作出專門快捷的審批通道和轉移。建議用專用轉移聯單,和網上快捷審核通道減輕環保部門和企業的辦公壓力。
第五,整合資源,鼓勵再生鉛生產企業建立全國性的專業回收網絡。
資料顯示,目前回收的主力軍是社會群體,占到收集資源總量的85%及以上。如果能將該群體進行整合,對其回收貯存過程進行約束,規范化運作,將能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短期內建成全國性的專業回收網絡。
而由于所有的廢鉛酸蓄電池最終流向為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再生鉛企業,故如果能由持證再生鉛企業建立全國性的回收網絡體系,將會縮短廢鉛酸蓄電池的回收層級,確保廢鉛酸蓄電池的流向。同時利用其先進的環保裝備進行處理回收,資源利用率高,對環境友好。且其運營正軌,也使得國家的稅收有了保證。
第六,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企業做專業的事情。

表1
再生鉛廠負責再生鉛資源的清潔高效回收利用,蓄電池廠負責將再生鉛用于蓄電池中,專業的回收體系嚴格按要求進行規范回收廢鉛酸蓄電池。而不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如:
(1)蓄電池廠為了擁有資源變成了再生鉛處理企業,再生鉛企業為了回收到原材料而變成了蓄電池企業。全國將會涌現出上千家再生鉛企業和上千家蓄電池企業,資源惡性競爭嚴重,重復投資現象頻發。小企業遍地開花,既做不大也做不強,形不成產業優勢。
(2)違背了國家之前設立再生鉛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初衷。國家此前規劃的以再生鉛為主設立的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是為了使再生資源集中處理。諸如江蘇春興85萬噸處理量;安徽界首50萬噸處理量;湖北金洋30萬噸處理量等,如果再生鉛企業遍地開花,資源分散,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將形同虛設,失去原設立基地的意義。
第七,其他相關。
在約束廢鉛酸蓄電池流向的同時,對再生鉛生產企業的產品流向也要進行約束,要求其產品鉛錠必須銷售給規范的蓄電池生產企業,不允許為非法蓄電池企業提供原料。
2015年豫光金鉛在多年的藍圖規劃和國內外回收體系的調研中,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優勢,規劃形成了具有豫光特色的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新模式,簡稱“豫光模式”,規劃投資9.08億元,建設全國性的規范回收網絡體系,主要內容如下:
1.利用“互聯網+”,布局形成全國性的規范回收網絡體系
以現有的生產系統為載體,在回收半徑范圍內規劃在6省(河南、山西、陜西、四川、江西、福建),以地級市為切入點,建設67個標準化的回收站點,年回收量72萬噸。率先在國內形成一個覆蓋范圍廣,體系運行規范的全國性區域回收網絡體系,填補國內沒有一家全國性回收體系的空白,為廢鉛酸蓄電池回收行業的發展引領方向,指明道路。
2.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快速建立規范回收體系
對規劃區域內的回收網點充分調研后,對已形成一定回收規模、有回收團隊的社會團體資源進行整編,通過輸入管理人員,管理制度,“互聯網+管理辦法”,對其培訓引導,將游擊隊整編成正規軍,實現規劃區域內的回收體系建設。
3.持證回收,標準化配備
對規劃網點的建設嚴格按《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要求,做到規范收集、包裝、運輸和貯存。標準化配備人員、環保設施、運輸車輛等等。
4.充分利用已有工裝設備,實現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公司擁有三套意大利進口的CX破碎分離全自動化密閉處理系統,54萬噸的廢鉛酸蓄電池年處理量。擁有自主研發的“豫光煉鉛法”,鉛回收率可達98.5%以上,硫可以有效回收生產硫酸或液體二氧化硫,塑料分選后改性制粒。全密閉處理裝備,收塵完備良好,對環境友好的同時,高效回收利用資源。
“豫光模式”的推廣,將會使廢鉛酸蓄電池的回收產業從目前的散而亂狀態升華為規范回收、流向有序的良性循環模式。在提高我國重金屬污染物防治水平的基礎上,提高了再生鉛產業的資源保障度,促進了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提高了我國規范再生鉛的比例,保護了區域環境與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