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楠|文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他要求,今明兩年,要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提質增效工作,將這項工作視為支撐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30多年來,國企改革不斷在探索前進,從初步發展、嘗試改革、全面改革,到如今的深化改革,政府和民間各方都在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國企改革模式。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收效并不明顯。
日前,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表示,從今年開始,國企改革的重點將從框架設計轉向全面落實。除繼續修改和出臺還沒有出臺的文件外,重點是抓好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經驗后將盡快推開。他表示,未來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著力解決中央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二是著力解決部分中央企業嚴重虧損的問題;三是既有縱向重組整合也有橫向重組整合;四是重組整合與壟斷行業的改革結合進行;五是在中央企業數量減少的同時,企業的資產規模會越來越大。
要解決以上諸多存在的問題,關鍵還在于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國有企業是否具有活力,主要體現在決策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兩個方面。當前,國有企業最能代表企業活力的這兩個方面,實際上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這也是導致國有企業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指導意見提出了分類推進國企改革、首次表示支持國企整體改制上市、國企領導人實行差異化薪酬、加強國有資本管理、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堅持試點先行政策等新提法和新內容。這些內容都是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有力措施,如果落實到位,將會大大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這場改革中,還應思考和注意一些細節。比如要明確國企定位,確定戰略布局;要厘清政府與企業關系,加強監督監管;要分類設計運營機制;還要構建國有資產全民共享的受益機制等等。此外,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人才,在國民經濟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如何將國企已有的資源轉化為市場效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這也是值得思考和注意的。
此輪國有企業改革,不僅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而且也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中間力量。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想盡一切辦法,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和關鍵,激發企業活力,確保深化國企改革取得預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