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生
(西華縣植保站,河南 西華 466600)
小麥拔節抽穗后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穗蚜等病蟲害和干熱風以及早衰的盛發期。小麥病蟲害及早衰是制約小麥高產的主要因素,加強小麥病蟲害監測預警,做好小麥生長中后期的田間管理工作,突出抓好“一噴三防”工作,將為小麥增產提供重要保障。
“一噴三防”是在小麥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科學地選用殺蟲劑、殺菌劑、抗旱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合噴施。“一噴三防”具有一噴多效作用,通過一次施用不僅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預防干熱風及早衰,抗倒伏,抗旱,還可達到調節麥田氣候,補肥護葉,促進灌漿,增大穗、增粒重、促增產增收的效果?!耙粐娙馈笔且豁椊洕m用、切實有效的實用技術。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小麥穗數、粒數、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病蟲害多發期。小麥抽穗揚花期是小麥赤霉病和吸漿蟲危害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的主要防治對象是小麥赤霉病和吸漿蟲,同時兼治其他病蟲害;小麥灌漿期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的主要防治對象是小麥銹病、白粉病、葉枯病和穗蚜,同時做好預防干熱風和早衰的準備。突出抓好以小麥“一噴三防”為重點的田間管理工作,適時噴防,重點抓好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乳熟期噴施藥肥混合液。一般噴施1~2次。小麥赤霉病重發區務必在抽穗揚花期噴施2次,間隔時間7~10d。
根據西華縣小麥中后期病蟲發生特點,應按照藥肥混合、病蟲兼治、經濟適用的要求,嚴把質量關,科學選配藥肥混合液。混合施藥時,如若出現分層、沉淀、結晶或絮狀物等現象,說明藥劑本身存在質量問題,應即刻停用。
一是防治小麥赤霉病,可選用的藥劑種類較多,25%氰烯菌酯懸浮劑1.5L/hm2,或25%咪鮮胺乳油1.5L/hm2,或75%多菌靈水分散粒劑600g/hm2,對小麥赤霉病防治,促進小麥健康生長、增強抗性、提高產量都具有良好效果。
二是防治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可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5~1.5kg/hm2。
三是防早衰,選用磷酸二氫鉀2.25kg/hm2,葉面噴施。
四是防治蚜蟲,選用25%吡蚜酮懸浮劑300g/hm2噴施。
五是防治小麥吸漿蟲,在小麥吸漿蟲發生區,凡是沒有進行藥劑土壤處理防治吸漿蟲蛹和幼蟲的田塊,則只剩下防治小麥吸漿蟲成蟲最后一道防線,時間在小麥抽齊穗后至揚花前。防治方法,前一天下午用30%毒死蜱微膠囊,或44%功?毒乳油,或40%敵畏?氧樂乳油進行噴霧防治,第二天上午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再噴一遍。第二遍用藥時應加入咪鮮胺或戊唑?咪鮮胺殺菌劑、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混合噴施,達到一噴多效目的。
由于小麥生育期及病蟲發生時間、程度不盡相同,要在全面調查,準確掌握情況的前提下,確定“一噴三防”的有利時機。同時,要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發生較重地區,要進行二次防治,力爭把病蟲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確保小麥實現增產增收。
抓住時機,積極推進統一噴防,提高防治效果。在有機小麥種植區、小麥高標準糧田建成區、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方、小麥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區,要利用植保、土肥、農機等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進統防統治,努力提高噴防作業組織化、機械化、專業化程度,確保“一噴三防”效果。
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密切觀察小麥生長發育情況和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及時、準確發布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預報,加強技術指導,制定病蟲防治方案。在小麥“一噴三防”期間,農業局要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分片包干督促工作,現場指導,搞好服務,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確保以“一噴三防”為主的麥田中后期管理各項技術措施到位。
[1] 楊楠. 小麥主要病害及“一噴三防”技術[J]. 種業導刊,2014(10):28-29.
[2] 楊嫄,張婧梅. 寶雞市小麥“一噴三防”效果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5(20):85.
[3] 程志杰,牛翠彪. 拓城縣小麥高產攻關田栽培技術[J]. 種業導刊,2015(11):14-15.
[4] 章揚武,羅文輝,趙嫻,等. 小麥“一噴三防”技術防病增產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4(1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