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茜
芪明顆粒對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效果觀察
鄭茜
目的觀察芪明顆粒對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效果。方法88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隨機分為A組(47例)與B組(41例)。A組采用芪明顆粒治療,B組采用羥苯磺酸鈣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視網膜循環時間與黃斑厚度改善情況。結果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高于B組的65.85%(P<0.05)。A組治療前的黃斑厚度為(246.22±23.38)μm,治療后為(195.48±13.49)μ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的黃斑厚度為(247.41±22.62)μm,治療后為(201.11±13.41)μ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A組黃斑厚度改善情況優于B組(P<0.05)。A組治療前的視網膜循環時間為(5.14±1.75)s,治療后為(3.25±0.84)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的視網膜循環時間為(5.21±1.64)s,治療后為(3.86±1.02)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的視網膜循環時間優于B組(P<0.05)。結論芪明顆粒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較顯著的臨床療效,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芪明顆粒;治療效果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一種眼部并發癥,其主要特征為視網膜的微血管變化,極可能造成患者失明[1]。早期治療對該疾病的發展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在非增殖期糖尿病階段進行有效治療,能夠降低失明率。非增殖期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多發生于眼底,臨床表現為血管異常、有效出血點等。若未給予及時治療,一旦病情發展到增殖期,便會發生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新生血管、玻璃體積血等癥狀[2]。臨床中,常采用血管擴張劑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不顯著。本次研究以芪明顆粒作為該病的治療手段,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2015年收治的88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47例)與B組(41例)。A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37~61歲,平均年齡(44.94±5.36)歲,病程4~13年,平均病程(8.66±1.48)年;左眼患病36眼,右眼患病38眼。B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5~63歲,平均年齡(46.72±5.43)歲,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51±2.67)年;左眼患病34眼,右眼患病40眼。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B組 采用羥苯磺酸鈣治療,給予患者服用羥苯磺酸鈣顆粒(海南凱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27),服用0.5 g/次,3次/d,以3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1.2.2A組 采用芪明顆粒治療,其成分包括地黃、決明子、枸杞子、水蛭、黃芪等。給予患者口服芪明顆粒(浙江萬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036),4.5g/次,3次/d,以3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3]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痊愈:臨床出血、黃斑水腫與血管滲漏癥狀基本消失,視力恢復>3行;顯效:臨床出血、黃斑水腫與血管滲漏癥狀明顯改善,視力恢復>2行;有效:臨床出血、黃斑水腫與血管滲漏癥狀有所好轉,視力恢復>1行;無效:臨床癥狀未變化,視力未恢復。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A組痊愈21例(44.68%),顯效12例(25.53%),有效11例(23.40%),無效3例(6.38%),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B組痊愈13例(31.71%),顯效10例(24.39%),有效4例(9.76%),無效14例(34.15%),治療總有效率為65.8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黃斑厚度改善情況 A組治療前的黃斑厚度為(246.22±23.38)μm,治療后為(195.48±13.49)μ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的黃斑厚度為(247.41±22.62)μm,治療后為(201.11±13.41)μ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A組黃斑厚度改善情況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視網膜循環時間 A組治療前的視網膜循環時間為(5.14±1.75)s,治療后為(3.25±0.84)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的視網膜循環時間為(5.21±1.64)s,治療后為(3.86±1.02)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的視網膜循環時間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以血糖升高為特點。人體內的血糖長期過高會導致組織器官的多功能損傷,甚至引發功能衰竭。視網膜病變屬于眼底病變,是重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4]。視網膜病變可根據新生血管出現與否,劃分為增殖期視網膜病變與非增殖期視網膜病變。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特征是視網膜中明顯出現新生血管,并引發玻璃體出血癥狀,最終因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等癥狀而導致失明。非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的發病基礎是慢性高血糖癥狀,微血管瘤是導致視網膜屏障受損的主要原因,進而造成毛細血管閉塞、并出現纖維增殖、形成新生血管,引發視網膜脫離,最終造成失明。臨床治療中,多采用控制血糖的治療手段,這會抑制視網膜病變的發展,延緩病情惡化,但這種治療手段無法從根本上阻止視網膜病變蔓延,治療效果不理想[5]。
在不斷研究與實踐中,中藥治療該種病癥的優勢得以顯現出來,并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中,身體氣虛導致瘀阻是主要影響因素,而非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的病理主要為肝腎不足且氣陰虛[6]。由此可見,滋養肝腎、補充元氣是治療該病的基本。芪明顆粒中含有地黃、決明子、水蛭、黃芪等中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黃芪可起到補中益氣、消除腫脹、降低血壓等作用;枸杞子可以養肝明目、補血滋陰;地黃可滋補肝腎,而其他幾味藥材配合可疏通眼絡、去除瘀阻、活血止血。
綜上所述,芪明顆粒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較顯著的臨床療效,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1]李存亮.黃芪治療糖尿病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4):124-126.
[2]馮智敏.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合理應用探討.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7):23-24.
[3]臧樂紅,楊玉青.芪明顆粒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療效觀察.陜西中醫,2011,32(4):429-430.
[4]劉文舟,劉雅妮,段俊國,等.芪明顆粒對輕、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多焦視網膜電圖的影響.中國醫師雜志,2015(z1):33-36.
[5]何巧玲.芪明顆粒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研究.中醫學報,2013,28(2):243-244.
[6]周莎.芪明顆粒對比復方血栓通膠囊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觀察.湖北中醫藥大學,20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15
2016-08-03]
111000 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