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飛
護理干預在外科護理中的效果分析
張劍飛
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在外科護理中對減輕術后疼痛的效果。方法84例外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42例。對照組給予外科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基礎常規護理上加以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干預組的嚴重疼痛時長(3.7±1.1)min與疼痛持續總時長(10.5±4.4)min均顯著低于對照組(6.3±2.4)、(13.3±6.1)min(P<0.05);干預組嚴重疼痛均值(5.8±1.1)顯著低于對照組(7.1±1.8)(P<0.05);干預組入睡時間(9.4±2.1)min顯著短于對照組(16.8±4.1)min(P<0.05);干預組覺醒次數(1.2±0.3)次著少于對照組(3.3±1.1)次(P<0.05)。結論護理干預在外科護理中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和術后恢復,值得在外科護理中推廣。
綜合護理干預;外科護理;術后疼痛
外科手術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從而導致術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患者經歷持續性的疼痛,強度視個人而異[1]。疼痛本身是人體的一種長久進化產生的保護機制,是一種強烈的感受性負面刺激[2],一般情況下疼痛的產生有兩個來源,一是機體受到的外部的創傷,二是機體內部狀態異常[3]。術后疼痛會給外科患者帶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雙重傷害,不但影響患者的心情,使得患者生活不便,更會阻礙患者的康復。在外科護理中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是一大重心,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基礎外科護理進行綜合性的護理干預,試圖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84例外科手術患者,男57例,女27例,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46.8±8.1)歲,護理實驗均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手術類別:胃腸道手術22例,膽囊及膽道手術27例,乳腺手術17例,其他類型手術1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42例。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基礎常規護理,具體包括:①寧靜、整潔的環境,盡量低的環境噪音,窗簾遮擋的白晝強光與柔和燈具提供的夜間照明,適當的音樂與電視刺激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②患者-護士或患者-醫生進行交流,10 min/d,充分解答患者對疼痛的疑慮,體諒患者對疼痛的忍受和恐懼;③組織患者間的小范圍交流活動,邀請手術經驗成功的患者與其他患者分享手術與恢復經驗1次/周。
1.2.2干預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2.2.1預見性護理 預見性護理指提前告知患者即將發生的事,使患者做好應對的心理準備。醫護人員在手術前應將手術的大致流程、術后疼痛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相應的處理辦法告知患者,醫護人員應多向患者傳授疾病相關知識,回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減輕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與負擔。
1.2.2.2體位性護理 根據實際手術部位和手術類型以及麻醉方式選擇不同的體位護理,從而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愈合。對于頭部手術的患者宜采用保持高度的坐臥位,使頭部高過腿部,保持頭部血壓穩定。對于胸腹部位手術的患者應采用與頭部手術類似的高位坐臥位,以保持呼吸暢通。對于剛進行過全身深度麻醉的患者,為保持其氣道通暢應盡量使其采用平躺的仰臥位,并且使頭部偏向一側。若患者進行的是局部麻醉則可根據麻醉部位選擇盡量舒適的體位。
1.2.2.3藥物護理 患者的術后疼痛也可以選用止痛藥物進行控制。選擇止痛藥物的第一原則是患者的疼痛程度,只能對患者無法忍受的疼痛使用止痛藥物以防止患者產生藥物成癮。
1.2.2.4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等基本資料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在術前和術后恢復期醫護人員都應耐心積極向患者普及疾病和治療常識,爭取患者的配合。術后醫護人員更應充分解答患者及家屬的各項疑慮,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并且多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治療以早日康復。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患者的術后疼痛強度、疼痛持續時長和睡眠情況三個指標,并按照術后疼痛評分法(Prince-Henry) 評價患者疼痛指數,以0~10分代表疼痛等級由弱到強。疼痛持續總時長從手術結束時開始記錄至患者疼痛指數下降至2以下并維持3 d;嚴重疼痛時長從手術結束時開始記錄至患者疼痛指數降至5分以下并維持3 d。睡眠狀況記錄患者每日入睡時間與因疼痛而覺醒次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的嚴重疼痛時長(3.7±1.1)min與疼痛持續總時長(10.5±4.4)min均顯著低于對照組(6.3±2.4)、(13.3±6.1)min(P<0.05);干預組嚴重疼痛均值(5.8±1.1)顯著低于對照組(7.1±1.8)(P<0.05);干預組入睡時間(9.4±2.1)min顯著短于對照組(16.8±4.1)min(P<0.05);干預組覺醒次數(1.2±0.3)次著少于對照組(3.3±1.1)次(P<0.05)。
外科護理中,手術后恢復期患者主要遇到的問題包括心理障礙、體溫不穩、術后疼痛以及傷口感染等。患者在術后時常發生由于手術創口引起的機體疼痛導致激烈的應激反應,極大干擾傷口的正常愈合以及患者身體的康復過程,故所有患者都將術后止痛視為第一需求。本次研究顯示,心理輔導、體位輔導以及藥物輔助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縮短患者經受術后疼痛的時長,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強度,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恢復速度,值的臨床推廣應用。
[1]趙素敏.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普外科患者情緒狀態及生活質量效果評價.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33-235.
[2]陳海瑩.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11,8(2):159.
[3]劉亞耘.護理干預對普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58-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62
2016-05-23]
116031 大連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