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健
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陸健
目的研究分析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措施加服尿毒清顆粒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對兩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24%,優于對照組的70.73%(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9.51%(P<0.05)。結論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效果較好,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
中醫固脾腎;灌腸法;慢性腎功能衰竭
現對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41例進行研究,探討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心功能不全,嚴重酸中毒,感染,休克,水、電解質紊亂,進行透析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49.36±12.15)歲;病程4~19年,平均病程(8.52±3.11)年;多囊腎7例,糖尿病腎病9例,高血壓性腎小球動脈硬化1例,慢性腎小球腎炎24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49.28±12.25)歲;病程5~20年,平均病程(8.62±3.35)年,多囊腎6例,糖尿病腎病8例,高血壓性腎小球動脈硬化1例,慢性腎小球腎炎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結合尿毒清顆粒劑治療,醫師對患者基礎疾病進行治療和控制,糾正貧血狀況,針對性治療可能誘發患者疾病惡化的危險因素,限制患者食用富含熱量、蛋白質的食物,指導患者食用低磷、低鹽食物,補充氨基酸,對患者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以控制腎小球內或全身性高壓力,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給患者使用抗生素并進行控制血糖治療等,患者服用尿毒清顆粒劑3次/d,1包/次。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中醫固腎結合灌腸法治療,陰陽兩虛者采用腎衰湯加減,藥方法半夏10 g、制附片15 g、黃芪30 g、益母草10 g、茯苓12 g、陳皮10 g、丹參12 g、半邊蓮10 g、澤瀉15 g、熟大黃30 g、枳實15 g、甘草15 g等。脾腎虧虛、濕濁內阻患者內服健脾益腎方加減,藥方為肉蓯蓉15 g、山藥8 g、丹參6 g、黃芪50 g、生白術9 g、生大黃30 g、白豆蔻15 g、炙甘草15 g等,瘀血重患者加重益母草、丹參劑量,或加用紅花10 g、桃仁15 g;濕濁重患者加用藿香、膽南星、郁金、石菖蒲各6 g等;外感風熱者加用紫花地丁15 g、牛蒡子10 g、浮萍10 g、蟬蛻10 g等;外感風寒者加用葛根12 g、荊芥9 g、紫蘇葉6 g等,水煎煮,1劑/d,分2次服用。灌腸:藥方為大黃50 g、紅花10 g、牡蠣30 g、丹參30 g、苦參30 g,陰陽兩虛者增加制附子10 g,脾腎虧虛、濕濁內阻者增加蒲公英40 g,水煎煮,1劑/d,睡前灌腸。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患者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判斷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內生肌酐清除率 (Ccr)升高幅度≥30%,血清肌酐(Scr)降低幅度≥30%;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Ccr升高幅度≥20%,或Scr降低幅度≥2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4例無效,9例有效,28例顯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0.24%,對照組12例無效,13例有效,16例顯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0.7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χ2=4.97,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分別有2例(4.88%)和8例(19.5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P<0.05)。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持續進行性發展的結局。在臨床醫學中,慢性腎功能衰竭主要表現為各種系統受損、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以及代謝產物長時間潴留等。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方法不斷增多,且治療效果不斷強化,如晚期透析、移植等,但是早、中期治療效果仍有待提高[1]。且手術、藥物等治療醫療費用較高,許多患者及其家庭難以負擔。目前,中藥治療方法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非透析治療中重要的治療方法,通過中醫辨證理論來給患者應用對應的藥物,以健脾固腎,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梢?中醫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效果較理想,安全性較高。在中醫理論中,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于“腰痛”、“水腫”、“虛勞”等范疇,隨著腎病的發展,病久而臟腑虧虛,邪濁留滯[2]。在內服中藥湯劑中,法半夏燥濕化痰,制附片、黃芪健脾益氣,益母草、丹參活血祛瘀,茯苓、甘草、陳皮、枳實健脾和胃,半邊蓮、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熟大黃逐瘀通經,綜合全方,可達到補益脾腎、益氣生血、活血祛瘀、利水消腫、調和陰陽的作用,可對癥治療陰陽兩虛證患者。在中藥中,肉蓯蓉、山藥、丹參、黃芪、生白術、生大黃、白豆蔻、炙甘草具有活血祛瘀、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脾腎虧虛、濕濁內停之癥,可對癥治療脾腎虧虛、濕濁內阻癥者[3]。藥方中,益母草活血祛淤,丹參活血祛瘀、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紅花、桃仁活血祛瘀、散濕去腫,可對癥治療瘀血重者。藿香芳香化濁,膽南星清火化痰,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石菖蒲滌痰化濁,可對癥治療濕濁重者;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濕,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浮萍發汗透疹、清熱利水,蟬蛻疏散風熱,可對癥治療外感風熱者;外感風寒者加用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荊芥鎮痰、祛風、涼血,紫蘇葉解表散寒、理氣和營,可對癥治療外感風熱者。可見,在慢性腎衰竭的治療中,以健脾益腎為主,對患者陰陽平衡進行調節,能達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在現代醫學中,丹參、黃芪、益母草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活血利尿的作用,能增大腎臟血流量,有助于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使得患者機體內肌酐清除率得到改善,從而有效改善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藥灌腸的原理仿自腹膜透析原理,具有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惡化、控制患者病情的作用。在人體內,直腸與腎臟相鄰,使用中藥灌腸法治療慢性腎衰竭時,能通過直腸吸收以及滲透的方式促使藥物進入患者腎臟中,從而有效發揮中藥的藥效,進而達到改善患者腎功能的目的?;颊哂捎诓【貌挥?腎臟內瘀血滯留不散,瘀阻腎絡,濁毒內盛,進而導致腎臟功能障礙。在中醫理論中,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瘀濁毒邪阻三焦,氣血不行,則應祛濕、降濁、解毒,濁去則陽易復,而中藥湯劑灌腸能達到祛邪排濁的作用,大黃清熱解毒,紅花、丹參活血祛瘀,牡蠣平肝養陰,苦參清熱燥濕,綜合全方具有清熱解毒、擊破瘀滯、養陰活血的功效[4]。中藥內外兼用,能有效達到健脾胃、固腎元、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通腑泄濁的作用,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中醫固脾腎活血化瘀、泄濁排毒,中藥灌腸能通過結腸透析而排除濁毒內蘊,兩種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有效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
[1]周剛.包醛氧淀粉與固脾腎結合灌腸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Meta分析.中醫臨床研究,2014,17(29):23-24,26.
[2]余敏,陳艷云.中醫藥防治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進展.基層醫學論壇,2014,19(14):1858-1860.
[3]何玉華,趙良斌,林小風,等.腎康注射液聯合血液透析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觀察.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1(9): 135-140.
[4]張陽.健脾益腎降濁方治療慢性腎衰早中期脾腎氣虛型的臨床研究.長春中醫藥大學,20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70
2016-06-06]
110003 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腎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