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
祭祖│杭州建德大慈巖鎮新葉村│農歷三月三
經過《爸爸去哪兒》的“金手指”,新葉村明顯比從前熱鬧了許多。只是眼下初春,江南陰冷,游客并不多。天還未亮,我們便起床,趕著去南塘。因為塘邊的有序堂是宗祠,也是全村的中心,盛大的三月三祭祖活動便是從這里開始。2015年是十年一遇的“大年”,由崇義派執掌。祭祖活動比往年隆重許多。
南塘邊的房屋均是粉墻黛瓦,明顯的江南徽派建筑風格。與往常不同的是,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了楹聯,掛了燈籠,在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咚!咚!咚!
天色剛剛發白,密如蛛網的深巷突然傳來神秘的銅鑼聲,仿佛在提醒龐大家族的每一位成員:祭祖大典開始了!一群10來歲的孩子手持各色旌旗在崇義派的宗祠崇義堂外的空地上嬉鬧著。一會兒族里的長輩將要給他們指派重要“任務”——跟在開道的銅鑼隊之后,舉起旌旗,排成長隊,成為整個祭祀隊伍中最搶眼的部分。
崇義堂里燈火通明,祖先的掛像被放置在最顯眼的位置。長達20余米的供桌上擺滿了祭品:面粉捏制的歷史人物、瓜子拼接的瑞獸。盆景滿滿當當地擺滿了祭臺,整個廳堂被擠得水泄不通。
7點整,12面大銅鑼一起敲動,聲響震耳欲聾,宣告著祭祀隊伍的出發。成年人手持各式“兵器”從崇義堂里魚貫而出,孩子們舞動著旌旗緊隨著銅鑼隊。隊伍最前面,幾個壯小伙兒,一路放著震天響的火銃……
浩浩蕩蕩的隊伍繞著村子走了一圈,然后朝著玉泉寺走去。作為方圓幾十里內唯一的寺廟,玉泉寺一直是新葉村人祈福求祥、占卜祭祀的場所。
一路上,站滿看熱鬧的人。祭祀隊伍也沒閑著,火銃手、鑼鼓手、戲班子……一路走著演著,1.5千米的路,走了快一個小時才到。
祭祀的隊伍還未到,已有村民捧著香燭早早守候在廟門。隊伍一到,就在廟門的小路上一字排開,只主祭人和村民扮演的“八仙”快步走進大殿,族中長者維持好大殿內的秩序后,主祭人便宣布儀式開始。
先是“八仙”在祭臺前圍成一圈,齊聲高唱。雖然聽不懂他們唱的什么,大概能猜出是祈求五谷豐登之類。不一會,頭帶面具,手持“神筆”的“魁星”便出場了。沒有任何伴奏,只有難以揣摩的肢體語言。見我們滿臉好奇,一位大叔笑著說:“年輕人,這是魁星賜福,如果被‘魁星的‘神筆點中,不是清華也是北大。”
“魁星”剛下,財神“趙公明”便手捧金元寶和官帽登場了。無聲的舞蹈中,完成祭天、祭地、祭祖先,然后村民從“財神爺”手中接過象征財富和官運的金元寶、官帽。儀式在“迎三圣”中達到高潮,主祭人極其虔誠地將象征著“協天大帝、白山大帝、周宣靈王”的三個紅木小雕像請入精雕細刻的神龕內,然后鑼鼓和爆竹聲便震天響起來,浩浩蕩蕩的隊伍隆重地將“三圣”迎回村里,供奉在祠堂內。
祭祖隊伍回村,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擺上香燭迎神。崇義堂內更是鼓樂喧鬧,村民們帶著祭品擁向祭臺,在祖先的掛像前祭拜、祈福。前廳,方才表演過的“八仙”“魁星”“財神”依序登場,重復在玉泉寺的儀式,以示將官運、文運、財運帶回了村內。
祭祖活動告一段落,接下來,還有3天社戲、集市。據說,這才是狂歡的開始。
“小時候最喜歡這幾天。”一路跟隨我們的客居老板笑著說。果然,村子比前幾天熱鬧了許多,每條路上都擺滿貨郎擔,都是城里難得一見的小吃、小玩意、小把戲。雙美堂的新葉昆劇團也拉開了架勢,咿咿呀呀地唱了起來……
后記:新葉村的青石板路,據說是老一輩專門為讀書人鋪的,每一條都通往學校,希望他們“足不涉泥,雨不濕靴”。當年并不富裕的村民還勒緊褲帶,集資在村口建了摶云塔和文昌閣,以祈求文運昌盛。用心良苦,可見一斑。可命運似乎總喜歡開玩笑,新葉村的科舉并不輝煌。不過,這份苦心卻讓族中子弟格外團結、上進。祭祖活動每年舉辦,族中子弟不管走得多遠,都會回來參加。今時今日,實屬難得。
游大龍│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鎮│正月十四到十六
姑田游大龍始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年春節一過,當地大姓家族的做龍師傅就開始忙著做龍頭,同族中的每個家庭則要制作一節竹編紙糊龍身。游龍時,按預定的路線進行,所到之處,家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游大地。按照習俗,每年的大龍都要在正月十六上午最終游完之后燒毀,并將灰燼撒到江河之中,寓意龍歸大海。有趣的是,大龍出游時比誰家制作的龍身最漂亮,游龍結束時卻是比誰家的龍身最破爛,越破爛寓意著來年越吉利。
走古事│福建省連城縣羅坊鎮│正月十四、十五
走古事,就是將兩名10歲左右的男童打扮成古代英雄人物:一名男童扮演天官,站在木欄中間的鐵桿上;另一名男童扮演護官,坐在主角下方。兩人一高一低組合成一棚“古事”,由村民抬著先在路上競走,然后下河逆水狂奔,你追我趕,場面十分壯觀。
鬧春田│福建省長汀縣童坊鎮│正月十二、十四
每年的正月十二、十四,福建省長汀縣童坊鎮的村民都會把關公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轉、甩泥巴……這是當地有名的年俗一鬧春田。在村民看來,通過這番嬉鬧,能喚醒沉睡的土地,迎接春耕的到來,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同時,也借此增進村民間的感情,并以此相互提醒:新一年的耕作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