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
在山西省陽泉市的農村,每逢重大節日都會制作各種五彩繽紛、造型生動的面塑。春節期間,得知當地官溝村的張家大院有一場隆重的民俗活動,到時候將有100多組面塑作品向游客展出,而負責制作這些面塑的正是遠近聞名的面塑藝人胡懷英。想到可以現場觀看這“指尖上的藝術”,難免不讓人心生激動。
張家大院話面塑
從陽泉出發,沿307國道西行,一刻鐘左右就到達了靜臥在僻靜山溝里的官溝村。
走進張家大院時,面塑已經開始組裝了。在臨時用來當成工作間的一眼窯洞里,兩張并在一起的大桌子上擺滿了當底座的大饅頭,旁邊擺著一堆堆彩繪好的面塑綠葉、紅花等“配件”。桌子下還有幾口大箱子,里面裝滿了戲曲人物、十二生肖等栩栩如生的面塑。
一位扎著馬尾辮的年輕婦女正麻利地工作著。只見她先拿過一個大饅頭,取幾支下方帶有硬木條的紅花和枝葉,高低錯落地插在饅頭上,又拿來兩只喜鵲看似很隨意地插在綠葉紅花間,定睛一看,一幕“喜鵲鬧春”呈現在眼前。
原來,她就是胡懷英,今年已40出頭。雖然在工作時沉默不語,但是只要聊起面塑就像打開了話匣子。胡懷英說,她小時候就在娘家跟著長輩學會了做面塑,婚后又自己做面塑維生。如今,從發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組裝,她已掌握了制作面塑的所有工序。而且,一個面塑一種造型,即使今天制作的100多組面塑里也沒有重復的。
指尖年味生
做完了張家大院所需的面塑作品,胡懷英顧不上歇一歇,又馬上趕回家里,制作兩天后在陽泉春節廟會上參賽的創意面塑。
胡懷英一邊準備著材料一邊講起了面塑的常識和制作技巧。面塑又稱面花,一般以群塑形式出現,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作為風俗節令祭品與饋贈禮品在陽泉頗為盛行。通常,面塑的題材有傳統戲劇和寓意吉祥的花草魚蟲,它們按一定的造型,參差不齊、疏密相間地插在石榴、花饃或壽桃上。
造型是面塑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胡懷英演示了如何制作一朵牡丹花。只見她先將面團用搟面杖搟成一塊面片,然后用特制的瓶蓋在上面一按一轉,就做好了一片牡丹花瓣雛形。然后稍微捏一捏,放在另一個作為底座的小面團上。等一片片花瓣都粘起來,一朵牡丹花就呈現在眼前。若要做不同的花朵,只需將蓋子捏一捏,或者換一個蓋子,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花瓣。面塑成型后,還要放到鍋里蒸,蒸熟后稍微冷卻,再著色。
胡懷英拿出她的得意作品《忠義關公》,作品中關公面若重棗,唇若涂脂,右手倒提青龍偃月刀,左手輕捋美髯,蓋世英雄的威武形象躍然眼前。為了把關公塑造得神形兼備,她看畫冊、觀摩關公塑像,前后共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正因為如此,她塑造的關公似乎有了靈性,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觀賞價值。
在傳統民間技藝日漸式微的今天,還能在太行山中這個小山村里看到這種古老的傳統技藝,令人欣慰。年味,也因它的存而更加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