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魯東
深化醫改惠民便民——遼寧全面深化改革在路上(醫藥衛生篇)
文/王魯東
2014年秋天,撫順市民史先生突發腦出血,先后兩次住院治療,共發生符合醫保規定的醫療費用13.3萬元。面對如此高額的支出,史先生先是得到了基本醫療保險為其支付的6萬元最高限額醫療費用,緊接著大病保險又為其賠付了3.4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共為史先生報銷9.4萬元醫療費,報銷比例達到了70.7%。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全體居民都能看得起病,就是讓像史先生這樣的老百姓得到醫改帶來的實惠。
近年來,我省深化醫改工作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加大政府投入,加強制度建設,創新機制體制,統籌實施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大力促進醫改成果公平惠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城鄉居民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我省在鞍山市進行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并取得了寶貴經驗。從去年開始,我省又在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上實現了新的突破。省衛生計生委等6部門及時制定了《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并堅持試點先行,將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審批權限下放到市。全省有23個縣的32家縣級公立醫院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同步推進管理體制、藥品采購、人事編制、收入分配、醫保制度等綜合改革,落實了省級補助資金,初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今年,全省所有44個縣(市)的縣級公立醫院都納入了醫改范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不僅方便和實惠了患者,而且也給醫院帶來了積極影響,2014年全省縣級公立醫院就診及住院人次呈大幅增長趨勢,分別達到1440萬人次和120萬人次,同比增加7.1個百分點和6.6個百分點。新民市人民醫院實施改革一年來,門診量大幅提高,并通過取消藥品加成,使患者少花藥費1272萬元。本溪縣三院作為我省首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啟動醫改以來,住院患者上升了11%,床位使用率上升了5%,患者均次住院費降幅達14.5%。這些升升降降的數字,折射出我省醫改后的變化,讓老百姓有了實打實的“獲得感”。
在公立醫院改革過程中,我省各級各類醫院普遍把推廣醫聯體模式作為突破口和有效載體,加強上下聯動,充分發揮大型公立醫院多方優勢,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整體水平提升,探索出一條醫院集團化發展的改革路徑。目前,省級層面先后組建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兩個醫院集團,成員已達17家,實現了兼并、托管、醫療合作、資源合作等多種運行模式。
為了切實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不協調局面,我省從調整醫療資源布局結構入手,推動建立分級診療體系。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制定了《遼寧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5-2020)》,明確全省及各地衛生資源配置標準,促進建立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結構優化、層次分明、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是理順大型公立醫院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大型公立醫院在疑難重癥疾病診治、醫學科技創新、重點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引領與示范作用。積極探索醫院管理和評價手段創新,連續兩年實施三甲醫院工作運行與管理排行,成為加強行業管理、引領醫院發展、促進行業自治的重大改革舉措。二是促進優質資源下沉。堅持政府引導、合作共贏、促進分級診療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核心醫院優勢,加大基層幫扶,提升基層醫院診治水平。進一步深化城鄉對口支援工作,覆蓋全部44所縣中心醫院、32所縣中醫院、6所偏遠城區二級醫院和373所中心鄉鎮衛生院。三是搭建信息平臺。加快基層衛生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省統一網上預約掛號系統建
設,大力推進遠程醫療系統在縣醫院的應用,實現基層醫院與大醫院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四是重點推進縣域內分級診療。推動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之間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建立縣級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便捷、暢通的轉診轉院通道,規范新農合縣域外轉診程序。實行分級分段按比例報銷政策,越到基層醫院就診報銷比例就越高,引導農村居民合理選擇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提高了縣域內就診率。
通過推進分級診療改革,全省基層醫療機構的住院起付價格普遍為三級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左右;住院統籌支付比例普遍比三級醫療機構提高5至10個百分點,最高超過95%。全省鄉鎮衛生院就診報銷比例達到了80%、縣級醫院達到65%、市級醫院55%、省級醫院45%,城鄉居民酌情選擇醫療機構,既降低了醫療費用,又提高了報銷比例,最終實現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更多選擇到鄉、村兩級基層門診就診,疑難重癥到大醫院解決,使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和醫療保障資金得以有效利用。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鄉鎮衛生院住院患者57.7萬人,病床使用率達46.3%。

深入基層義診已經成為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近年來,我省針對不同人群分類實施了全民醫療保險制度。比如,針對參加工作的職工,推出了職工醫保;針對在城市生活但沒參加職工醫保的居民,推出了城鎮居民醫保;針對全省農民,則推出了新農合。截至目前,全省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始終穩固在96%左右,一張醫療保障大網已經覆蓋全省,我省已經邁入“全民醫保”時代。一是全省居民看病就醫實際報銷比例不斷提高。從改革之初的不足50%提高到了70%以上。本溪滿族自治縣田師傅鎮66歲農民孫金朋因冠心病入住本溪縣三院,康復出院時總共花費7800多元,因參加了新農合,個人只支付1100多元。二是大病保險工作進展順利。我省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自2014年1月1日在全省范圍內開始實施,具有無需個人繳費、不受病種限制、不設封頂線,采取市級統籌、引入商業保險公司經辦等特點,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全覆蓋。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施以來,使我省城鎮居民大病診治充分受益。三是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體系。2014年省政府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醫療救助工作的意見、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有力強化了醫療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體系建設,基本醫保制度與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等制度更加有效銜接,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線的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大力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推行按均次定額,按病種、按床日付費為基礎的醫保付費總額控制,有效遏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和過度醫療行為。積極推進門診統籌、異地即時結算、“一站式”服務等便民惠民措施的落實。
為了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改革目標,不斷提高全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省衛生計生委著力推進居民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所有公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60%的村衛生室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實現省平臺統一采購,累計采購金額達26億元,節約藥品支出8億元,減輕患者藥費負擔3.9億元。二是大力推進“居民健康卡”的普及和應用。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支持醫改,探索出具有遼寧特色的政府推動、社會聯動、群眾互動的“居民健康卡”發放和應用模式,初步實現全省所有三甲醫院自助發卡和就診“一卡通”,2014年免費發放“居民健康卡”600余萬張。新型健康卡集醫療就診卡、新農合卡、干診卡、兒童免疫接種卡、體檢卡等醫療衛生、醫療保障、計劃生育以及健康服務等功能為一體,實現自助掛號、自助繳費、自助查詢,實現全省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方便了群眾就醫,患者更多享受到了優質、便捷、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三是著力構建醫防結合的疾病綜合防治工作體系。著力改變醫療機構“重治療、輕預防”的固有思維定勢,積極推動重大疾病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探索建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合作攻關的工作機制。成立了遼寧省慢病防治中心,改變慢病防治工作長期處于“防、治”分離的狀態。試點開展“早防早治”項目,為撫順65歲以上老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在遼陽實施高血壓早期干預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四是建立了全省居民健康白皮書制度。主要是定期統計分析反映居民健康狀況的相關指標,包括人口基本情況、傳染病發病率、醫療衛生服務、健康素養等方面內容,形成年度的《衛生計生與人口健康狀況報告》,向社會發布,為全省居民健康提供服務。
□本欄編輯/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