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宗
步鑫生:用剪刀剪開中國企業改革的帷幕
文/陳宗
他曾經轟動一時,但后來歸于沉寂。他的去世,讓他再次進入世人的視野,引發人們的熱議,因為他身上的那種銳意改革的精神,正是當下中國所呼喚和需要的。他,就是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先行者步鑫生。

晚年的步鑫生依舊思維敏捷,充滿活力
6 月7 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先行者”、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因病于2015 年6 月6 日晚7 時許去世,享年81 歲。改革的先行者,相比起帶來的經濟效益,這種評價是步鑫生更大的人生成就。步鑫生這個名字,對于80 后、90 后來說,略顯生疏,卻是上世紀80 年代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面旗幟。作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企業家,他廣受關注,有人作過統計, 《人民日報》自創刊之日起,報道量第一的先進人物是雷鋒,第二就是步鑫生。
1934 年1 月,步鑫生出生在浙江省海鹽縣澉浦鎮附近的農村。他母親說他“命硬,個性強”。原先他家境不錯,但9 歲時父親去世,家就敗落了,11 歲才有條件上小學。他自小體弱多病,卻很貪玩,在馬路上打虎跳、滾鐵環、踩高蹺,瞞著母親去海里游泳,還能用口琴吹100 多支曲子。
步家是裁縫世家,步鑫生兄弟三人從小就學裁縫。1956 年,響應國家號召,三兄弟的步家榮昌裁縫鋪也參與合作化,步鑫生成為武原縫紉合作社主任。后來名震全國的海鹽襯衫總廠前身是紅星服裝廠,步鑫生1980年任該廠廠長,上任之后啟動了一系列經營改革,成為當時的明星企業家。
那時,海鹽襯衫總廠有300 多名職工,由于經營慘淡,老工人的退休金也無處可支。在這種情況下,步鑫生覺得必須進行改革。他首先學習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車間實行了“聯產計酬制”。當時安徽鳳陽等地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已經收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參考其做法,在工廠里實行工人做多少襯衫就拿多少工錢的薪酬制度,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當時時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鍋飯’!”其次是抓質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飯碗”,做壞一件襯衫要賠兩件。三是規定請病假一般不發工資,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來決定是否發給補貼。當時,“泡病號”在企業中很流行,即使在企業生產最繁忙的季節,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號”的三分之一。步鑫生當時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這種“流行病”。其他的辦法還有每年要開訂貨會、打響“唐人”“雙燕”“三毛”三大襯衫品牌等措施,因為步鑫生已經意識到:“靠牌子吃飯可以傳代,靠關系吃飯要倒臺!”
正是在步鑫生改革措施的推動下,當時地處偏僻一隅、名不見經傳的海鹽襯衫總廠成了改革發展過程中的明星之一。1983 年,廠子職工增加到600 多人,兩年后達到1000 多人,企業利潤每年以50%的幅度增長。
1984 年,短短兩個月,全國各地到海鹽襯衫總廠參觀的人數高達2 萬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國駐華外交官員、記者都聞訊趕來,探討“大鍋飯”“中國懶漢”等“改革銳話題”,步鑫生則在廠里的接待室頻頻舉行招待會,侃侃而談。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識到:“那時全國改革已在農村取得進展,城市改革需要突破。在這種背景下,有關方面發現了海鹽(襯衫總廠),發現了我。即使沒有步鑫生,也會有張鑫生、王鑫生出現。”
步鑫生的輝煌,與一篇報道有關。1983 年秋天,如何振奮全國人心,喚起改革的熱情,讓輿論重心再次回到發展的主軸上,成為當時中國主政者最大的課題。
“當時的中國經濟是一壺溫吞水,需要一個敢干的人作為典型來加熱,而步鑫生正好符合這個條件。”25年后,第一個報道步鑫生的新華社記者童寶根做了這樣一個結論。如今,已經退休的童寶根記憶猶新:那年9月底,他去浙江省二輕局采訪,一位領導提起了“步鑫生”這個人。在那位領導口中,這個廠長很有意思,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在他的領導下,扭虧為盈,但他的一些獨特做法也引起了爭議。10 月5 日,童寶根動身去了海鹽。在那里,童寶根見到了時年50 歲、瘦瘦小小但打扮得很精神的步鑫生。
“經過一個星期的采訪,我覺得步鑫生的確是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童寶根說,早在1981 年時,步鑫生就在廠里提出了“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獎金制度,打破“大鍋飯”。而且,他將做得不好的工人給予辭退,徹底打破了國營企業工人的“鐵飯碗”。這在當時,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而據步鑫生的摯友陳有恒回憶,步鑫生還做了很多在當時“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在1981 年時,就給廠里設計了廠徽,隨后又推出了廠服和廠歌,而且還四處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在陳有恒的記憶中,1982 年時,上海人民廣場周邊只有四個廣告牌,其中就有海鹽襯衫總廠生產的“三毛”兒童襯衣廣告。步鑫生還在上海火車站的鐵路沿線刷廣告,用小汽車接送前來訂貨的客戶,而當時,連整個海鹽縣委才只有一輛北京吉普。
這些做法,為步鑫生招來了很多非議。浙江省委的一位領導回憶,當時很多人都找到他們告狀,要求處理步鑫生。雖然覺得步鑫生很有意思,但因為這些爭議,童寶根將稿子寫成了內參,把對步鑫生好的壞的評價都寫了上去。1983年11月初,童寶根接到了新華社總社打來的電話,說胡耀邦總書記對他的稿子做了批示,稿子可以公開發表。胡耀邦當時的批示是:“對于那些對工作松松垮垮,長期安于當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企業領導干部來講,步鑫生的經驗應當是一劑治病的良藥,使他們從中受到教益。”

步鑫生(右二)當年帶領海鹽襯衫總廠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當一個普通人被政治拔高之后,他是否能夠繼續駕馭自己,以及駕馭別人對他的期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領導1983 年要我上西裝項目,我說好吧,弄個年產量六七萬套。結果打報告到省里,領導說,你是典型,要搞就搞個全國最大的,年產量30 萬套。”步鑫生在回憶自己的“下馬”工程時說。此后,西裝生產線越擴越大,3 年后追加到80 萬套。最終的結果是,這條生產線讓企業負債600 多萬元。到1988 年時,企業幾近破產。
1988 年1 月15 日,步鑫生被免職。5 年前高調宣傳他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消息說,粗暴專橫諱疾忌醫的步鑫生被免職,債臺高筑的海鹽襯衫總廠正招聘經營者。
黯然神傷的步鑫生離開海鹽襯衫總廠后,心里憋著一股勁:“好企業請我我不去,虧損企業我才去,我要體現人生價值!”
步鑫生開始在上海創業,隨后北上,先在北京承包一家虧損的服裝廠,創辦了“金寶路”襯衣,后又幫助處于虧損狀態的遼寧盤錦服裝廠推出“阿波羅”襯衣。1993 年,他受人邀請,到秦皇島創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步鑫生制衣公司。不過,此后的步鑫生在生意場上再無大起色。
2001 年,步鑫生因病住院,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31 集財經紀錄片《激蕩· 1978-2008》中,對步鑫生這個改革開放的典型人物印象深刻,有感而發地寫下了一段話:“我突然意識到,在這場摧枯拉朽的大變革浪潮中,所有的當代中國人都被裹挾前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激蕩三十年’,它百色雜陳,一言難盡。”
在國企改革的20 多年里,因為試圖繞開產權這個核心命題,無數企業家折戟沉沙,步鑫生也是其中之一。但很多事情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以步鑫生為代表的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他們身上閃現的改革精神的光芒,至今仍耀眼奪目。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改革攻堅戰中,我們需要更多步鑫生式人物的出現。
這是時代的呼喚。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