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建軍
問責從“一把手”問起
文/蔡建軍

河南省新鄉市委原書記李慶貴因廉政主體責任缺失被摘帽,登上了9月6日的《新聞聯播》。消息甫出,引發廣泛熱議。
不因個人違法違紀落馬,而是受同僚“牽連”被問責,看似好像有點冤,其實一點兒也不為過。李慶貴在市委書記任內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三名廳級官員相繼落馬。試想,同僚如此嚴重違法違紀,身為第一責任人的市委書記焉能置身其外?
毋庸諱言,“一把手”的存在不能僅體現在用權上,也應體現在擔責上。然而,也有個別黨員領導干部把“不違法”異化為“不作為”,用“休身”替代“修身”,做“甩手掌柜”,當“清閑官”,主體責任抓得不牢、不嚴,沒有履行好黨風廉政建設的第一責任,有的單位或部門甚至滋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
李慶貴被免職,用反面典型告誡各級黨政“一把手”,切莫再有僥幸心理。既要當好廉潔自律表率,更要抓好班子作風建設,才是為官從政之上策。黨組織書記在黨風廉政建設上負首責、主責、全責,要種好“責任田”,黨委其他同志管好“分擔區”,以上率下,管好班子、帶好隊伍,推動管黨治黨責任“落地生根”,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落實從嚴治黨責任,既要明責知責,也要履責盡責,更要考責問責。主體責任架起“高壓線”,更要通上問責的“強電流”,用“責任鏈條”震懾那些“假菩薩”,黨的各項政策規章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對思想不純、辦事不牢的干部念好“緊箍咒”,給違法違紀行為建起一道堅固的“鐵柵欄”。
有權必有責,失職必追責。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只有將主體問責入腦入心,才能真正將兩個責任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如此才能形成震懾教育的效應,自上而下重塑官場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