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古村大會”落戶烏鎮,現場從500人被迫擴容到700人,來自民間的力量著實驚人。在我看來,公益分為小公益和大公益兩類。所謂“小公益”,即以資助為方式的公益。這種公益,在做《中華手工》的過程中接觸了很多,多以資助一項具體的民藝或非遺項目為主。而“大公益”則不同,它是用組織的方式、專業的方法,及一定的手段去教授受益者進行自我良性運轉的行為。古村保護,正在從“授人以魚”的小公益轉變為“授人以漁”的大公益。
如果說“古村+公益”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那么個人認為“活化”就是古村最好的公益表現形式。但“活化”絕不是將古村圈起來,讓原住民搬出去,然后收高昂門票的方式。“活化”需要幾個要素。
1.文化是“活化”的核心。
古村活化的核心命題是讓古村“活”起來,而沒有人的古村怎么才能活呢?答案就是用“文化”讓古村的人回來。在我們的公益組織中,最好形成一個專門的文化研究小組,為要“活化”的古村、古鎮尋找文化之根。從祠堂文化、姓氏文化、鄰里文化、孝文化等多個方面為古鎮、古村落尋求定制化方案,找到“活化”的核心。
2.商業是“活化”的驅動力。
古村的活化一定不能缺乏商業,商業是古村、古鎮真正活起來的驅動力。如果在家勞作每月可以有兩三千元的收入,又有多少人愿意背井離鄉前往城市去當異客呢?
然而,商業并不是鼓勵大家都來當商人開門面做生意,商業的定義應該很廣泛,是要讓商業的基因在鄉村能具有生根發芽的土壤。
3.手藝是“活化”的靈魂。
我們曾做過一期《民間工藝助推力》的專題,講述那些生存于村落之間,在一定作用力(設計力量、商業力量)幫助下,獲得新生再歸屬于鄉村的案例。這個從國際到國內都有成功的案例。
1)一村一品。泰國是開展“一村一品”運動規模較大、成效較顯著的國家。它利用一個村落發展一項手工藝作為切入點,盤活了整個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泰國旅游。但一村一品到國內變成了什么呢?變成了一村一果!村落里承載的不是手工藝,而是各種特色水果、農產品。
2)一針一線。國內其實也有很好的案例,李連杰成立于深圳的壹基金,在四川設立了一針一線發展基金,在汶川大地震的羌地,以當地繡娘為核心生產力量,組織了一大批設計師為繡娘提供專業的符合當下消費潮流的文創產品設計,從而在成都寬窄巷子開出了中國的消費級文創品牌“一針一線”。
3)設計新生。四川、重慶都是竹編基地,但是老篾匠最主要的產品是家庭生活用品,即蒸籠、簸箕等,但這些產品無法進入現代的家庭生活。于是有設計師說:把產品整體縮小到10%,定價可以提升100%。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銷量和利潤都提升了。為什么呢?因為縮小的產品從原來的功能脫離,具備了“陳設”與“花器”的新功能。
整體上,都說我們的手工藝品被兩極化了,高的成了殿堂之物,低的成了生活用品,而恰恰缺失了中間最重要的消費級。如果在古村“活化”的過程中,能將這一級補上,新生的不僅是民藝,也是古村,從而真正完成了用“商業”聚集“人”的“活化”過程。
4.資本是“活化”的助力。
在現代社會,要學會借助資本力量來發揮“活化”的助力。政府搭臺、公益助力、企業唱戲,這是必然的三方合作路徑。
5.情懷是“活化”的動力。
這是一個最近被說爛掉的詞,但參加“古村大會”的大部分人都是有情懷的人,我們需要有一幫這樣的情懷者來做這樣的鄉村實踐。
所以要讓古村活化,得用“文化”的內涵、“商業”的手法、“手藝”的承載,再借助“資本”的力量,讓有“情懷”的人完成真正的古村與古鎮的“活化”,從而走上復興之路。
(摘于“首屆中國古村大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