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俊
脛骨近端解剖鋼板與鎖定鋼板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比較
張傳俊
目的比較脛骨近端解剖鋼板與鎖定鋼板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41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類型分為甲組20例和乙組21例。甲組采用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乙組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療效。結果乙組和甲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112.2±15.2)min、(130.6±22.1)min;乙組和甲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289.3±21.2)ml、(321.5±32.2)ml;乙組和甲組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12.3±1.1)d、(15.6±2.1)d;乙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甲組(P<0.05)。乙組出現骨折延遲愈合、螺釘松動以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0、0例,甲組出現上述不良反應的患者例數分別1、0、2例,乙組的不良反應率為4.8%,明顯低于甲組的15.0%(P<0.05)。結論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能讓患者盡快康復,患者對其滿意率比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鎖定鋼板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是當前骨科中比較常見的癥狀,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也是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骨折多發生于交通事故,以高能量損失為主,會出現脛骨平臺壓縮、塌陷等現狀,甚至會出現膝關節功能障礙,對膝關節和韌帶完整性造成影響。針對該病的特殊性,在臨床研究中需要對其引起重視,合理應用有效的治療方式,提升骨折部位復位的穩定性。近些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鎖定鋼板內固定方式在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中優勢顯著,能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為了比較脛骨近端解剖鋼板與鎖定鋼板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在本次研究中選擇近2年本院治療的41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不同的組別,分別應用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法和鎖定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對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41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甲組20例和乙組21例。甲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6.9±14.5)歲。乙組中男14例,女7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8.5±13.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組采用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首先患者需要保持仰臥位姿勢,而后對患者進行麻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切口。部分患者出現關節面塌陷的現象,針對此類患,在內外緣1.5~2.5cm處進行操作,使骨膜剝離觸及下方松質骨區,直到恢復正常高度。而后采用克氏針進行固定,進行加壓植骨操作,使得遠端延伸到脛骨干,采用螺釘進行固定。乙組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全麻),采用內側和雙切口聯合的形式,部分患者會存在脛骨平臺移位的現象,復位比較困難,需要對外切口進行治療,有助于對骨關節進行復位。此外沿著半月板下邊緣切開關節囊,能保證視野的清晰度,顯露出關節面,在直視的情況下,讓關節面恢復,而后可以選擇一側進行復位操作,采用固定針進行固定操作。復位過程中要合理操作,避免對軟組織造成影響,保證操作的合理性[1]。
1.3 觀察指標 在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進行比較和分析,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相關項目,結合比較結果,對效果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和甲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112.2± 15.2)min、(130.6±22.1)min;乙組和甲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289.3±21.2)ml、(321.5±32.2)ml;乙組和甲組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12.3±1.1)d、(15.6±2.1)d;乙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甲組(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出現骨折延遲愈合、螺釘松動以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0、0例,甲組出現骨折延遲愈合、螺釘松動以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數分別1、0、2例。乙組的不良反應率為4.8%,明顯低于甲組的15.0%(P<0.05)。
脛骨平臺骨折是當前骨科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暴力引起的,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其臨床表現為骨折端粉碎、關節面嵌插等癥狀,直接對患者軟組織和中后衛韌帶造成影響,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膝關節脫位的現象。由于該病比較特殊,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2]。現階段的治療手段以手術為主,以各種內外固定治療方式為主,不同的治療方式能起到不同程度的生物力學效果。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和手術方式存在聯系,因此肢體功能恢復結果也存在差異[3]。
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方式是近些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固定支架形式,其裝置比較特殊,考慮到應用特點的具體要求,在實踐操作階段,需要對框架結構進行分析,最大程度彌補普通縱向壓力造成移位的缺點,進而對患者骨膜起到保護作用,有助于的患處的愈合。其本身具有的固定形式是治療關節骨折的重要手段,為了避免出現松動或者固定不穩的現象,必須對各個環節進行審視,降低不良反應率。脛骨近端解剖鋼板方式采用了解剖型設計形式,合理安放后鋼板的形狀和脛骨前外則的側面和外側平臺形狀相符,能避免對血管神經造成影響,增加了固定的穩定性和強度。但是該治療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整體優勢不如鎖定鋼板內固定方式。基于上述兩種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在具體操作階段,醫護人員需要掌握流程和程序,從具體情況入手,適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固定方式,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部分患者由于骨折情況比較嚴重,會存在心理壓力大的現象,需要適當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和教育,最大程度建設患者的消極心理,讓患者積極配合接受治療。此外醫護人員使其掌握整個手術流程,積極配合主治醫生,減少不良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甲組(P<0.05)。乙組出現骨折延遲愈合、螺釘松動以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0、0例,甲組出現上述不良反應的患者例數分別1、0、2例,乙組的不良反應率為4.8%,明顯低于甲組的15.0%(P<0.05)。說明對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其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法在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中有重要的作用,患者對其滿意度比較高,不良反應少,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吳容見.普通解剖鋼板和鎖定鋼板治療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對比.右江醫學,2014,42(1):21-24.
[2]卓衛民.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與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對比.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1):81-84.
[3]陳有芬,徐志文,沈曉震,等.鎖定鋼板與普通解剖鋼板治療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現代醫生,2015(16): 61-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38
2016-09-26]
116500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