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膽色素類檢驗在溶血性黃疸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于峰
目的探討溶血性黃疸患者膽色素類檢驗的方式與臨床價值。方法回顧分析20例行膽色素類檢驗溶血性黃疸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20例溶血性黃疸患者均行膽色素類檢驗,其中血清總膽紅素(TBIL)為30.24~85.36 μmol/L,平均TBIL(50.24±10.17)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為12.45~35.26 μmol/L,平均DBIL(22.16±5.74)μmol/L;尿膽紅素與糞膽原結果均呈陰性;尿膽原結果呈陰性者16例,呈假陽性者4例。故檢驗準確率為100%。結論當患者輕度升高、尿膽紅素呈陰性、尿膽原呈陽性、糞色深而糞膽原呈陽性等,均可作為溶血性黃疸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
溶血性黃疸;膽色素;檢驗
溶血性黃疸指的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紅細胞破壞增加,出現大量游離膽紅素,超出肝臟處理能力所引發的滯留性黃疸。由于血清膽紅素常見于未結合膽紅素,即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而結合膽紅素通常不會升高,當結合膽紅素升高并在總膽紅素量中占比≥20%時,可懷疑因溶血原因所致肝功能損害[1]。溶血性黃疸是常見的肝前性黃疸疾病,在黃疸疾病中占比3.0%~9.1%。本文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例溶血性黃疸患者,對其臨床檢驗方式及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溶血性黃疸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臨床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寒戰、嘔吐、腰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紅蛋白尿與貧血等,全部患者均行膽色素類檢驗。
1.2 檢驗診斷方法
1.2.1 血清TBIL和直接膽紅素(DBIL)
1.2.1.1 測定方法 常用方法包括膽紅素氧化法與重氮試劑法,將測定結果中的TBIL與DBIL直接相減,可得到間接膽紅素( IBIL)。膽紅素氧化法主要包含膽紅素氧化酶法(BOD法)與釩酸氧化法,而重氮試劑法主要包含改良J-G法以及其他重氮法等。
1.2.1.2 參考范圍 TBIL與DBIL分別維持在5.1~19.0 μmol/L以及1.7~6.8 μmol/L[2]。
1.2.2 尿膽紅素
1.2.2.1 檢測方法 常采取定性檢測,包括氧化法與重氮法兩種。檢測結果分別表現為強陽性(+++)、陽性(++)與弱陽性(+),膽紅素表示分別為51.3、17.1、8.6 μmol/L。
1.2.2.2 參考值 結果呈現陰性。
1.2.2.3 標本要求 尿液標本需保持新鮮,不可陽光直射,避免膽紅素轉化為膽綠素致結果呈現假陰性。
1.2.3 尿膽原
1.2.3.1 檢測方法[3]選擇Ehrlich反應,實行手工操作或干化學分析均可,主要原理是運用尿膽原在酸性環境內同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產生反應,產生紅色化合物,其顏色的深與淺和尿膽原含量成正比。
1.2.3.2 參考值 結果呈現弱陽性(1∶20稀釋后陰性) 或陰性。
1.2.3.3 標本要求 尿液標本需保持新鮮,不可陽光直射,避免尿膽原轉化為尿膽素致結果呈現陰性。
1.2.4 糞膽原
1.2.4.1 檢測方法[4]選擇Ehrlich反應,用來定量或定性均可,反應后會產生紅色化合物,其顏色深淺與糞膽原量成正相關。
1.2.4.2 參考值 結果呈現陰性。
20例溶血性黃疸患者均行膽色素類檢驗,其中TBIL為30.24~85.36 μmol/L,平均TBIL(50.24± 10.17)μmol/L,DBIL為12.45~35.26 μmol/L,平均DBIL(22.16±5.74)μmol/L;尿膽紅素與糞膽原結果均呈陰性;尿膽原結果呈陰性者16例,呈假陽性者4例。故檢驗準確率為100%。
凡是可誘發溶血的疾病皆可引發溶血性黃疸,如先天性溶血性貧血以及后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前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海洋性貧血等,后者如新生兒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輸血后溶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伯氨喹啉、蠶豆病等。通常情況下,患者黃疸多為輕度,呈現淺檸檬色,如急性溶血時,可伴有寒戰、發熱、嘔吐、頭痛、腰痛等癥狀,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紅蛋白尿或貧血,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需注意的是,慢性溶血患者大多為先天性,除貧血外還有脾腫大。溶血性黃疸主要表現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對患者實行臨床檢測時,其主要指標就是膽紅素的測定,其臨床價值各不相同,具體如下:①血清TBIL和DBIL:血清TBIL濃度可準確地將黃疸程度反映出來,其中溶血性黃疸患者的血清TBIL常表現為輕、中度升高,大多≥85.5 μmol/L,如超過此值則表示合并肝細胞損傷。溶血性黃疸患者的IBIL在血清TBIL中占比>80%,DBIL和TBIL的比值<20%;肝細胞性黃疸患者的血清TBIL表現為中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大多為40%~60%;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的血清TBIL表現為重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60%。這對黃疸類型的鑒別有重要意義[5]。②尿膽紅素:溶血性黃疸患者的尿膽紅素試驗結果呈現陰性,其體內有大量的紅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升高,再加上未結合膽紅素無法經腎臟排出,因此尿中并無膽紅素,而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病毒或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類型肝病的患者,因其血中增多的膽紅素有大部分是結合膽紅素,因此尿膽紅素呈現陽性[6]。③尿膽原:溶血性黃疸患者的尿膽原試驗結果呈現陽性,由于尿膽原主要通過膽紅素代謝產生,在生理情況下,肝臟中的膽紅素通過膽道至腸道,使腸道細菌通過分解后產生膽素原族化合物,再經糞便排出,也有10%~20%會在腸肝內循環,其中只有少數會在體循環后經尿排出,因此正常尿液中會含有少量的尿膽原(3~16 μmol/L)。當患者為溶血性黃疸時,其體內會有大量紅細胞遭受破壞,使未結合膽紅素升高,造成肝細胞代償性,從而形成更多的結合膽紅素,故排出尿液中的尿膽原量也會隨之增加[7]。④糞膽原:溶血性黃疸患者的糞膽原試驗結果呈現陽性,由于大部分未結合膽紅素排入腸道時因細菌而還原,導致糞便中的糞膽原顯著增多,常于24 h內糞中的糞膽原超過300~1000mg。肝細胞性黃疸患者的糞膽原會減少,而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的糞膽原不僅會減少甚至會消失,這對鑒別黃疸類型亦有關鍵性價值[8]。
綜上所述,對溶血性黃疸檢驗時,以膽色素類檢驗為主要臨床指標,TBIL輕、中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20%,尿膽紅素呈陰性,尿膽原呈陽性,糞色深而糞膽原呈陽性,有助于鑒別黃疸類型,且檢驗結果準確率高,簡便快速,安全可靠,值得廣泛應用。
[1]廖金蓮.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0,8(23):56-57.
[2]邱建武,刁詩光,肖小兵,等.4種檢測項目在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早期診斷中的意義.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5):2005-2006.
[3]丁紅,廖正輝.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發病特點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1):1433-1434.
[4]李紅萍,李培培,朱兆均,等.溶血性黃疸患者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5):758-761.
[5]劉秋玲.血清白蛋白非結合膽紅素檢測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臨床應用.基層醫學論壇,2012(34):4528-4529.
[6]陳造基.黃疸原因待查109例臨床分析.世界感染雜志,2010(3): 132-136.
[7]薛碧萍.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0):28-29.
[8]楊景好.黃疸性疾病的鑒別.中國醫學創新,2010,7(15):184-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53
2016-09-14]
113015 撫順市傳染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