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曉
鹽酸川芎嗪輔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治療的療效探析
王克曉
目的探討鹽酸川芎嗪輔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治療的療效。方法250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113例)和觀察組(137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鹽酸川芎嗪輔助治療。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血液粘滯度和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3%,高于對照組的70.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鹽酸川芎嗪輔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滯度,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鹽酸川芎嗪;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輔助治療;臨床療效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由慢性支氣管等慢性肺部基礎上發展形成,在發展終末階段,血管床遭受嚴重破壞,造成血管床大量減少,以至通氣血流比發生嚴重失衡,且發生CO2潴留,導致機體組織及器官嚴重缺氧,患者最后往往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研究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采用鹽酸川芎嗪輔助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呼吸科就診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250例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氣腫防治指南》中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伴有濃性痰液,部分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少數痰中帶血,肺前、后脛間隙和肋間隙呈擴大狀。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137例)和對照組(113例)。其中觀察組男79例,女58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59.6±7.7)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6.2±3.3)年;對照組男62例,女51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58.4±8.2)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3±3.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立即予以低流量氧氣吸入,嚴重者予以機械通氣輔助呼吸,并予以二羥丙茶堿或氨茶堿解痙,必要時予以糖皮質激素和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合并心功能障礙患者予以強心劑和利尿劑治療,所有患者均行細菌學培養檢查,根據檢查結果使用抗生素。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西藥抗感染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川芎嗪輔助治療,40mg與9%葡萄糖溶液250ml混合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2周后清晨取靜脈血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2周后觀察兩組血液粘滯度和臨床治療效果。血液粘滯度觀察指標包括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臨床療效評價標準[2]:①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半年內不復發。②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半年內發作次數減少≥50%。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兩組血液粘滯度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高切粘度為(7.55±1.34)mPa·s/200s;低切粘度為(10.94±2.03)mPa·s/s;血漿粘度為(1.79±0.21)mPa·s/100s;紅細胞變形指數為(1.25± 0.07)。觀察組高切粘度為(4.82±0.93)mPa·s/200s;低切粘度為(7.26±1.53)mPa·s/s;血漿粘度為(1.59±0.16)mPa·s/100s;紅細胞變形指數為(0.82±0.06)。觀察組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68例(49.6%),有效53例(38.7%),無效16例(11.7%),總有效率為88.3%;對照組患者中,顯效37例(32.7%),有效43例(38.1%),無效33例(29.2%),總有效率為70.8%。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一般認為肺氣腫是由多種原因共同相互作用的結果,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一般繼發于其他疾病,患者往往有感染史,隨著病情的發展及惡化,發展成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早期患者一般無呼吸困難癥狀或個別可出現呼吸障礙,但隨著病情惡化以及患者大量運動,可發生氣短等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間斷咳嗽、咳痰等癥狀。多數患者在急性發作期病情急劇加重,呼吸困難甚至覺得無法呼吸,即使予以及時治療但臨床預后較差。現階段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方法,但由于患者肺部組織受到病理破壞較為顯著,治療效果欠佳,且容易反復發作。
鹽酸川芎嗪是一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藥物,其有效成分是從中藥川芎中提取的四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是一種活性生物堿,具有擴張血管、增進微循環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鹽酸川芎嗪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腫瘤轉移、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鹽酸川芎嗪能夠增進微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抑制過氧化脂生成,從而起到預防相關疾病的作用,并可以清除體內氧自由基,降低其對機體的損害[3]。同時鹽酸川芎嗪是一種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劑,可改善肺部循環,減少機體耗氧量,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機體缺氧狀態。
本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川芎嗪治療,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3%,對照組為70.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鹽酸川芎嗪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防止病情惡化,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在治療2周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采靜脈血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鹽酸川芎嗪對血液流變學具有調節作用,減輕血液阻力,改善血液循環。血液流變學中,血液粘稠度越高則表示血流阻力越大,高切粘度和低切粘度越高,血漿粘度越高,紅細胞變形性越差,則表明機體組織或器官缺血、缺氧越嚴重。本研究顯示,鹽酸川芎嗪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增進機體血循環,改善機體組織及器官缺氧狀態,從而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鹽酸川芎嗪輔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血液粘滯度,值得臨床推廣。
[1]汪朝暉.鹽酸川芎嗪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臨床療效觀察.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6):135-136.
[2]陳夢宣,李秀.鹽酸川芎嗪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與不良反應.中西醫結合研究,2014,6(4):211-213.
[3]趙衛剛,王靜,時增紅.淺談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體會.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6):272-2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77
2016-09-13]
122100 朝陽北票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