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素娥
36例產后出血預防及臨床護理措施
艾素娥
目的探析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預防、護理措施。方法選取86例分娩產婦,回顧性分析其發生產后出血的36例產婦的臨床資料,探究其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預防、護理措施。結果36例產后出血產婦行保守藥物治療的26例,行手術治療的10例,均已治愈出院,治愈率達100%。院后隨訪3~6個月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未發生術后并發癥。結論在產婦分娩過程中,正確分析產婦出血原因,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及預防措施,能夠顯著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分娩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產后出血;預防措施;護理措施
產后出血,即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出血量>500ml,其中80%發生于產后2 h內;若產后1~2周時,即產褥期內子宮大量出血,則為晚期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的發病原因分別為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互為因果。產后出血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之一,是引發孕產婦死亡的四大主要原因之一[1]。在我國,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這一情況更甚。因此,臨床醫生非常有必要在產婦發生出血并對癥止血時,給予相應的臨床預防及護理方案。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產后出血產婦的臨床資料,并總結其產后出血的原因、預防及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入院的86例分娩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產婦36例。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6.3±4.7)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1±1.3)周;初產婦16例,占出血產婦的44.4%,經產婦20例,占出血產婦的55.6%;單胎33例,雙胎3例;剖宮產11例,引導分娩25例;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27例,軟產道裂傷3例,胎盤因素4例,凝血功能障礙2例;出血時間<2 h者26例,出血時間>2 h者10例。所有產婦入院前均建有圍產婦保健手冊,且均定期進行產檢。
1.2 產后出血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出血量>500ml。臨床表現為:產婦面色蒼白、皮膚冰冷、出冷汗等。產婦自身感覺:頭暈,嚴重時心悸,甚至意識模糊。
1.3 產后出血原因分析 36例產后出血產婦的病因主要有:①子宮收縮乏力:是造成產婦產后出血的常見原因,占70%左右。在分娩時,針對此類產婦,醫護人員應實時監控產婦生命體征及產道出血量,一旦發現產婦子宮收縮乏力或有出血跡象,可通過注射縮宮素;②胎盤因素:多因胎盤剝離不全造成,占產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此類產婦子宮殘存的胎盤變性壞死后,可導致產婦子宮收縮乏力,進而引發產后出血;③軟產道裂傷:分娩時因產婦子宮及子宮頸破裂而導致產后出血。此類產婦需通過手術縫合破裂處,并注射縮宮素,壓迫止血,以減少出血量;④凝血功能障礙:常見原因有胎盤早剝、羊水栓塞、死胎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少數由原發性血液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或重癥病毒性肝炎等引起[2]。
1.4 預防及護理措施
1.4.1 預防措施 ①妊娠期:孕婦需增強孕期保健,應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并及時對高危妊娠或早孕導致的妊娠終止進行徹底治療;入院檢查時,醫護人員也應叮囑妊高癥、貧血、血液病、羊水過多、肝炎及多胎妊娠孕婦提前入院觀察,避免突發情況出現導致措手不及;②分娩期:第一產程時,醫護人員應滿足產婦基本需求,保證產婦處于正常生命體征狀態,一旦產婦出現衰竭狀態,可通過肌內注射鎮靜劑保持產婦體力;第二產程時,所有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應做到無菌操作,并在分娩時,保證產婦準確腹壓,保證會陰側切適度、及時,當胎肩娩出后,需及時給予產婦催產素,保證子宮收縮正常,避免出血情況;第三產程時,醫護人員需準確處理胎盤娩出,當胎盤未剝離時,切不可急切扯拉臍帶,也不可擠壓、按摩子宮;當胎盤出現剝離情況時,應及時幫助產婦娩出胎盤,并確保胎盤、胎膜完整。此外,還需測量出血量;③產后期:產后2 h內,應保持產婦處于監護狀態,密切監測產婦子宮收縮、陰道出血情況及會陰側切傷口情況,定時監測產婦各項生命體征,以減少此時出現產后出血的幾率。一旦產婦會陰側切傷口疼痛劇烈、肛門墜脹感強烈時,應及時檢查會陰傷口及肛門情況,以免發生會陰血腫;此外,醫護人員還應叮囑產婦保證膀胱處于排空狀態,保證子宮收縮正常而減少出血情況;醫護人員也可指導產婦及早進行哺乳,以刺激子宮收縮,降低陰道出血情況發生率;對于高危產婦,應密切監控生命體征,并保持靜脈暢通,以備出現產后出血時能夠及時進行輸血及急救措施[3]。
1.4.2 護理措施 一旦產婦出現產后出血,需保證產婦平臥,為產婦提供充足氧氣,并保證產婦處于安靜、溫暖的環境;立即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用靜脈留置針頭。若情況緊急,可切開靜脈,保證快速輸血、輸液;馬上抽血,檢測血型,協助醫生查明產后出血原因,及時、有效止血,為交叉輸血做好準備;持續進行心電監控,密切觀察并及時記錄患者的體征狀態,如血壓、脈搏、呼吸、尿量、嘴唇、指甲、皮膚顏色、四肢溫度及出血量情況;及時向主治醫生匯報子宮收縮情況、腹部或會陰側切傷口情況,以便醫生根據患者當前病情正確、及時地調整治療及護理方案,此外醫護人員還應按照醫囑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醫護人員應保證所有記錄都及時、準確地匯報給了醫生,并與產婦積極溝通。因為一旦發生產后出血,多數產婦都會驚慌失措,過度的精神緊張更易導致出血加劇,而使產婦進入休克昏迷狀態。此時,醫護人員應積極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讓其對產后出血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產婦的顧慮及恐慌,給予產婦適時的撫慰,一旦病情有所好轉,應及時告知產婦,解除其緊張心理,促使產婦保持平穩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護士進行診治,以提升產后出血治愈速度[4]。
36例產后出血患者行保守藥物治療的26例,行手術治療的10例,均已治愈出院,治愈率達100%。院后隨訪3~6個月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未發生術后并發癥。
產后出血是威脅我國產婦生命安全的病因之一。通過本文分析可見,預防是防止產后出血的重點。這就要求產科臨床醫護人員增強日常業務訓練,提升助產技術水平,并能準確篩選出高危孕產婦,及時進行分娩期監控及護理[5]。分娩前,臨床醫護人員應提前根據產婦個人身體情況制定好預防產后出血及產后出血急救的護理方案。分娩時,更應嚴密監測產婦生命體征及出血情況,一旦出現出血情況,能夠及時分析出產后出血原因,并應能熟練操作各種急救設備,給予恰當的急救措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搶救時更應注意保持冷靜,反應敏捷,爭分奪秒地與醫生配合來搶救患者,同時還應與產婦積極溝通,消除產婦心理恐懼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產婦安全。
總之,只有提前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并對孕婦進行產前護理評估及產后密切監護等,才能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且一旦發生產后出血,醫護人員也能及時進行恰當的急救處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出血對產婦造成的生理及心理傷害,提升分娩質量。
[1]嚴瑞興.產后出血預防及護理措施探討.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126-128.
[2]郝麗,孫偉超,黃紅霞.淺談產后出血預防與護理.全科護理,2013,11(12):1108.
[3]李琳華.產后出血32例預防及護理體會.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0):82.
[4]舒桂枝,郭瑞蓮.150例產后出血的預防與護理.中國實用醫刊,2008,35(4):94.
[5]馬秋鳳.產后出血的觀察與臨床護理.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5):659-6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70
2016-10-11]
124000 盤錦市傳染病醫院防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