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高危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方法及效果研究
張海燕
目的探討高危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方法及效果。方法100例腦損傷高危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措施,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對兩組患兒發育商(DQ)值以及整體治療結果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大運動、精神動作、適應能力、語言、社交行為五大能區DQ值分別為(92.58±13.12)、(94.87±14.33)、(91.56±13.02)、(91.76±12.91)、(92.26±13.41)分;對照組分別為(81.73±9.86)、(80.16±10.45)、(80.56±10.78)、(83.96±11.31)、(81.39± 10.36)分;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整體發育正常35例(70.0%)、臨界正常12例(24.0%)、異常3例(6.0%),對照組整體發育正常24例(48.0%)、臨界正常17例(34.0%)、異常9例(18.0%),治療組正常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干預方法控制了腦損傷高危兒腦癱的發生率,保護腦功能,改善預后,并且早期干預越早,其臨床效果越佳。
早期干預;高危兒腦損傷;效果
高危兒是指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未來生活中可能和已經確定發生的危重疾病。從我國2014年對高危兒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新生嬰兒中,嬰兒出現危重疾病的比例占嬰兒總數的62.0%[1]。而在高危兒中發生腦損傷的人數近11.0%,因此醫院對于腦損傷高危兒需要進行重點的監護。隨著現代科技產品不斷的被廣泛應用,我國醫療技術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關于控制新生嬰兒發生危重疾病的措施,更加的全面,這對于高危兒存活率可以起到提高的作用[2]。但在醫療技術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新生嬰兒腦損傷的發生的幾率與以往比較,沒有非常明顯的改變[3]。因此,醫院對新生嬰兒,不僅要做好全面監護,還要采用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防止嬰兒出現先天疾病,讓出現腦損傷的嬰兒能夠早日得到康復[4]。本院選取100例腦損傷高危兒進行分組研究,其中治療組采用早期干預的方法治療腦損傷的高危兒,效果較為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100例腦損傷高危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12個月,平均年齡8.01個月;缺氧缺血性腦病13例,病理性黃疸9例,宮內感染6例,顱內出血3例,新生兒肺炎5例,難產嬰兒4例,新生兒窒息10例,大部分的嬰兒具有多種高危兒誘發因素。治療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11.7個月,平均年齡7.98個月;缺氧缺血性腦病15例,病理性黃疸7例,宮內感染9例,顱內出血4例,新生兒肺炎5例,難產嬰兒3例,新生兒窒息7例,大部分的嬰兒具有多種高危兒誘發因素。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兒童保健門診指導的科學育兒方法訓練,例如嬰兒撫觸、被動及主動體操,視聽覺反應訓練,并且定期對新生嬰兒進行體檢。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進行早期干預,具體方法如下:對患兒進行觸覺、視覺、撫觸等方面的刺激,引導患兒對事物產生興趣,激發嬰兒的潛能。為了提高患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可以將嬰兒的雙手呈平行形狀,兩手來回相碰和摩擦。幫助患兒完成翻身、雙手支撐和抬頭的訓練,有利于提高患兒的粗大動作能力;對于肌張力異常或者出現異常姿勢的患兒給予腦活素藥物進行靜脈滴注。腦癱患兒根據類型不同采取相應的理療方法進行治療;針對智商發育不夠健全的患兒需要進行智能訓練。一般需要治療3個療程,1個療程的時間為30 d,在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后,可以對患兒綜合療效進行總結評定。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對大運動、精神動作、適應能力、語言、社交行為五大能區進行評分,并且根據各能區分值計算DQ值,分值越高表示該功能區的發育越好。正常:患兒的智力、行為、語言、姿勢等恢復正常,與同齡兒無差異,原始反射及伴隨癥狀消失,DQ值>86分;臨界正常:智力、語言、行為、姿勢等基本正常,DQ值76~85分,與正常的同齡兒相比,大運動功能落后<3個月;異常:患兒的智力、姿勢、語言、行為等異常,殘存著原始反射,DQ值<75分,與正常的同齡兒相比,大運動功能落后>3個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DQ值比較 治療組大運動、精神動作、適應能力、語言、社交行為五大能區DQ值分別為(92.58± 13.12)、(94.87±14.33)、(91.56±13.02)、(91.76±12.91)、 (92.26±13.41)分;對照組分別為(81.73±9.86)、(80.16±10.45)、(80.56±10.78)、(83.96±11.31)、(81.39±10.36)分;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兒整體發育水平比較 治療組整體發育正常35例(70.0%)、臨界正常12例(24.0%)、異常3例(6.0%),對照組整體發育正常24例(48.0%)、臨界正常17例(34.0%)、異常9例(18.0%),治療組正常率高于對照組(χ2=5.00,P<0.05)。
一般情況下,腦損傷高危兒都會存在一些對日后生活造成阻礙的嚴重的后遺癥,例如腦癱和智力低下,這兩種疾病都是屬于治療程度較難且治療花費時間久的。人的功能重組能力與大腦代償功能在新生嬰兒剛出生0~120 d階段較強,在這個階段,新生兒患腦損傷的幾率較低,因此可以排除遺傳性和先天性的可能。對于患兒進行早期的干預,是目前治療效果較佳的一種措施,可以讓患兒早日康復,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早期干預是一項系統化的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3~12個月的新生嬰兒腦癱發生率,對于患兒的智力發育,能夠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李華麗等[5]對3~12個月新生嬰兒,均實施了早期干預,效果較為理想,腦損傷高危兒腦部功能區的智能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并且患兒的存活率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的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采用了早期干預進行治療后,患兒的語言水平、環境適應能力、社交及運動協調能力與實施常規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效果明顯。并且,治療組患兒的整體發育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明顯提高腦損傷高危兒的五大能區智力發育。因此,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兒采取早期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嬰兒腦癱發生的幾率,與李華麗等[5]的治療效果相近,均能夠起到提高患兒智能水平的作用。
綜上所述,早期干預方法控制了腦損傷高危兒腦癱的發生率,保護腦功能,改善預后,并且早期干預越早,其臨床效果越佳。
[1]曹務蓮,黎劍,覃琴.高危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方法及效果研究.實用預防醫學,2008,15(2):337-339.
[2]孫興紅,董楊,高晶.腦損傷高危兒早期干預治療方法與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0):104-105.
[3]王文功.高危兒腦損傷早期診斷和醫學干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6):73-74.
[4]張智香,田恒峰.腦損傷高危兒早期干預效果觀察.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9):1088-1090.
[5]李華麗,魯玉霞,張會娟.早期干預對高危兒腦損傷的臨床效果研究.中國醫藥指南,2014(22):267-2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86
2016-09-26]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