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俠
磁共振與關節鏡診斷的價值分析
劉彩俠
目的探討磁共振與關節鏡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價值分析。方法134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7例。實驗組患者采用磁共振檢測膝關節的損傷,對照組患者則采用關節鏡檢測膝關節的損傷。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效果及安全性。結果實驗組患者檢出前交叉韌帶42例,檢出后交叉韌帶22例,未檢出3例,總檢出64例(95.5%);對照組患者檢出前交叉韌帶34例,檢出后交叉韌帶23例,未檢出10例,總檢出57例(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檢出完好3例,損傷46例,撕裂18例,總損傷率為95.5%,對照組檢出完好10例,損傷35例,撕裂22例,總損傷率為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磁共振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具有較高的準確率,較關節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磁共振;關節鏡;膝關節韌帶損傷
膝關節是最易損傷的關節,急性損傷時韌帶輕者損傷,重者當即撕裂,然而其恢復較慢,往往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1]。目前臨床檢查主要有關節鏡和磁共振等影像學方法。相關研究顯示,采用磁共振能夠有效及時的發現損傷部位,且能夠更好的幫助治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為提高臨床膝關節損傷的檢出率,探討磁共振與關節鏡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價值分析,本研究選取來本院治療的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患者,分別采用磁共振和關節鏡檢測,取得不錯成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治療的134例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7例。實驗組中男36例,女31例,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26.3±4.2)歲,手術時間為傷后1~3 d,平均受傷時間為(2.1±1.3)d;對照組中男34例,女33例,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26.4±3.6)歲,手術時間為傷后1~3 d,平均受傷時間為(2.2±1.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磁共振檢測方法,檢查儀器采用超導性磁共振儀和線圈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按矢狀位,冠狀位順序進行加權成像,脂肪抑制等。對照組患者則采用關節鏡檢測方法,采用關節鏡全套手術設施,麻醉后,使患者處于平臥位,并使其膝關節呈90°屈曲,在髕下內外側建立通道并插入關節鏡,灌注生理鹽水后探查各部位的損傷程度。探查結束后,嚴格按照操作規范止血包扎。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膝關節損傷的準確度,以及患者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檢出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韌帶損傷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檢出前交叉韌帶42例(62.7%),檢出后交叉韌帶22例(32.8%),未檢出3例(4.5%),總檢出64例(95.5%);對照組患者檢出前交叉韌帶34例(50.7%),檢出后交叉韌帶23例(34.3%),未檢出10例(14.9%),總檢出57例(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檢出完好3例(4.5%),損傷46例(68.7%),撕裂18例(26.9%),總損傷率為95.5%;對照組檢出完好10例(14.9%),損傷35例(52.2%),撕裂22例(32.8%),總損傷率為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關節容易損傷,而韌帶是關節活動的關鍵部位,其損傷將直接影響關節的活動,因此對關節的保護尤為重要。關節是一個動態的器官,是身體活動的重要環節。而膝關節則是全身關節中關節面最不吻合的關節,由于運動或長期受到過大的壓力,膝關節是最容易損傷的關節之一。然而由于形態相似的半月板存在從而彌補了因關節面不吻合而造成的空隙,增加了關節面的穩定性。關節的屈伸運動主要以股骨內側腂在脛骨上壞繞運動構成,因此交叉韌帶損傷容易出現,其中尤以前交叉韌帶損傷多見[2]。治療膝關節韌帶損傷時,臨床上常常采用傳統的關節鏡手術進行檢查,主要采用“三角操作技術”,其主要是在髕下內外側進入通道并插入關節鏡,灌注生理鹽水后探查各部位的損傷程度。其準確性和安全性一直沒有廣泛推廣的主要原因。隨著磁共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采用MRI檢測則具有安全性高、檢出率高、檢測準確的優點。其MRI韌帶挫傷主要表現為韌帶增粗、模糊,T2WI見局限性不規則高信號,仍可見連續的纖維束;完全撕裂則表現為韌帶明顯增粗,邊緣不規則,T2WI出現局限或彌漫性高信號,韌帶連續性中斷[3]。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總檢出64例(95.5%),對照組患者總檢57例(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檢出完好3例(4.5%),損傷46例(68.7%),撕裂18例(26.9%),總損傷率為95.5%,對照組檢出完好10例(4.47%),損傷35例(52.2%),撕裂22例(32.8%),總損傷率為85.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磁共振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具有較高的準確率,相比較傳統的關節鏡具有明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張潔,梁碧玲,鐘鏡聯,等.磁共振和關節鏡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比較研究.當代醫學,2010,16(19):112-113.
[2]鄭雷,劉祿明,孫百勝,等.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撕裂的MRI表現及臨床價值.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6):384-388.
[3]鄭雷,孫百勝,劉祿明,等.MRI診斷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臨床應用價值.實用放射學雜志,2009,25(11):1625-16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042
2015-11-17]
115100 遼寧大石橋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