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冬
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診治分析
張艷冬
目的分析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措施。方法77例手足口病患兒,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總結患兒治療措施。結果77例手足口病患兒經常規對癥綜合處理后,精神恢復正常,哭鬧不安等情況明顯減少,睡眠良好,按時進食??谇粷兿?手足、臀部等皮疹減退,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72例輕度手足口病患兒治療7 d后治愈,未合并并發癥;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經及時對癥處理,7~14 d后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結論手足口病臨床治療時,需對癥處理,采取針對性綜合治療方法,并給予臟器支持療法,可保證患兒治療效果,避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死亡。
手足口病;臨床診治;分析
手足口病在1959年正式命名[1],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傳染性強、流行性強、傳播途徑復雜、病情進展快、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目前臨床治療手足口病時,尚無特異性治療,多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采取對癥綜合處理,以此挽救患兒生命。而及早診斷,確定患兒病情,是保證患兒得到及時治療的基礎條件。本文將77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兒臨床診治措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77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兒就診時,表現為口腔潰瘍,手、臀部、足出現皰疹,起初為紅色斑丘疹,之后形成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純褐心?9例,女28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2.9±0.8)歲;體溫37.5~38.5℃;患兒家長均知情此次研究。
1.2臨床診斷 通常患兒手足、口腔、臀部出現皰疹,伴低熱癥狀;重癥患兒伴神經系統、呼吸循環功能、臟器功能受損;實驗室檢查提示外周血白細胞增加;腦脊液檢查、胸部X線、腦電圖及超聲心動圖與腦脊髓磁共振異常。經實驗室檢查時,通過咽拭子、糞便、咽喉洗液、腦脊液、皰疹液、血清等組織標本中可分離出人腸道病毒。77例患兒中,42例患兒白細胞升高,51例患兒淋巴升高;1例合并心肌損害,4例胸片見肺紋理增強;患兒精神不振、不愿進食、大聲哭鬧、發熱。
1.3治療方法 患兒臨床治療期間,需密切注意患兒意識變化,常規心電圖檢測,注意血壓、心率變化?;純盒杈幼为毑》?與普通患兒隔離,以免傳染,病房應定時消毒滅菌,以紫外線照射,凡是接觸患兒的物品都應消毒滅菌,床單、被套、衣物應及時更換、清洗、晾曬,食具專人專用。告知患兒注意運動,臥床休息,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自身清潔工作,定時清潔皮膚,保持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勤剪指甲或包裹手指,以免抓破皰疹。做好患兒物理降溫措施,對體溫較高、體溫持續不退患兒,應遵照醫囑給予常規退熱藥物治療;及時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采取熱毒寧、利巴韋林、病毒唑等常規抗病毒藥物治療,同時可聯合中藥治療;并適當予以維生素治療。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在常規治療時,可采取丙種球蛋白、小劑量激素治療,并采用果糖等營養心肌藥物治療,注意保護臟器功能、營養神經。
77例手足口病患兒經常規對癥綜合處理后,精神恢復正常,哭鬧不安等情況明顯減少,容易入睡,睡眠良好,可按時進食??谇粷兿?手足、臀部等皮疹減退,逐漸恢復正常,體溫降低,恢復至正常范圍。72例輕度手足口病患兒治療7 d后治愈,未合并并發癥;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合并心肌損害、肺炎等并發癥,經及時對癥處理,臟器功能保護,營養心肌后,治療7~14 d后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手足口病多是由腸道病毒引起,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為主要病原體[2]。通常手足口病傳染源為顯性傳染或隱性傳染,顯性傳染患兒臨床癥狀明顯,診斷容易。對隱性傳染患兒,發現和鑒別均存在一定困難,多是在咽部、糞便檢測出病毒后確診。通常手足口病是經唾沫、呼吸道途徑傳播,同時患兒在接觸被皰疹黏液污染的物品或手時,也會導致手足口病的傳染。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在短期內可在地區傳播,發病率高,能夠長時間存在于機體內,對同血型病毒起到較高的免疫力。
通常普通手足口病患兒以發熱、口腔黏膜潰瘍,手、足、臀部斑丘疹、皰疹等表現為主,部分患兒會出現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此類患兒癥狀輕微,病情較輕,預后良好,經對癥處理后,無后遺癥出現,可治愈出院。而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多合并各嚴重并發癥,累及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如腦膜炎、腦干腦炎、心肌炎、循環呼吸衰竭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治療困難,病情嚴重,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存在較高的病死率。在此次研究中,77例手足口病患兒經常規對癥綜合處理后,精神恢復正常,睡眠良好,按時進食。口腔潰瘍消失,手足、臀部等處皮疹減退,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72例輕度手足口病患兒治療7 d后治愈,未合并并發癥;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經及時對癥處理,治療7~14 d后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因此,臨床對手足口病的治療,缺乏特異性治療,需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綜合性處理,并注意保護臟器功能,營養神經,做好清潔衛生工作,預防感染,預防重癥手足口病的發生。
手足口病癥狀輕微患兒,預后良好,通過對癥處理,注意消毒隔離,給予高效抗病毒藥物治療,多可治愈,恢復良好。但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尚未特效治療,給予常規治療時,需及時發現,采取循環、呼吸支持,預防腦損傷,以此降低該病病死率。并及時利用丙種球蛋白、激素等藥物治療,以此控制機體炎癥反應,改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并采取甘露醇靜脈滴注,及時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在靜脈補液時,注意控制和調節液體入量和速度[3-5],以免出現肺水腫。在應用激素時,可在短期內應用小劑量激素。治療期間應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吸氧,給予正壓機械通氣,維持穩定值血壓,給予患者針對性綜合處理,減輕患兒臨床癥狀,促使患兒較快恢復。
總之,手足口病臨床治療時需對癥處理,采取針對性綜合治療方法,并給予臟器支持療法,可保證患兒治療效果,避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死亡。
[1]劉春峰,熊小雨.小兒重癥手足口病診治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7(18):1377-1380.
[2]俞慧菊,張慶立.手足口病應如何診治?微生物與感染,2012,7(4):260.
[3]錢素云.手足口病在中國大陸的流行現狀及診治進展.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1,18(1):1-3.
[4]陳海軍.熱毒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9):1508.
[5]鄒艷,翟雪松,胡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0例.陜西中醫,2010,31(7):819-8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062
2015-11-18]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