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東文
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與顯微鏡法在尿液檢測中的比較分析
萬東文
目的探討IQ2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與顯微鏡法在尿液檢測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800例住院患者的尿檢資料,對用IQ2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以及尿沉淀鏡檢的檢驗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結果顯微鏡紅細胞陰性率均高于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查白細胞陰性率低于顯微鏡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查結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將儀器法檢查與顯微鏡法相結合,降低檢驗的誤差率,提高尿液分析的檢驗質量,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尿液檢測;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顯微鏡檢查
尿沉渣檢查是在泌尿系疾病檢查中的一個重要項目,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1]。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具有操作簡便易行、自動化程度高、重復性好、速度快的優勢。但其檢測過程受較多因素的影響,有一定的誤差率[2]。現對本院800例住院患者的尿液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標本來源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800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標本。
1.2儀器與材料 IQ2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Olympus CX21光學顯微鏡;尼康顯微鏡玻片。配套試劑,質控液;清洗液;調焦液;稀釋液;定標液;所用試劑及質控液為相關分析儀的配套產品。
1.3方法
1.3.1標本檢測尿沉渣分析儀檢測 檢測前作質控,合格后嚴格按操作說明對每份標本進行檢測[3]。顯微鏡檢:將尿沉渣分析儀檢測過的尿標本用于鏡檢,用離心機1500轉/min離心5 min,棄上清液留沉渣0.2 ml,取0.02 ml置于載玻片進行鏡檢。
1.3.2結果判斷標準[4]沉渣鏡檢: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超過5個;紅細胞:每高倍鏡視野超過3個視為陽性。沉渣分析儀法:紅細胞每微升0~24個;白細胞每微升0~2個。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檢查結果比較 紅細胞陰性率:顯微鏡檢查以及全自動尿沉渣分析查陰性率分別為85.38%(683/800)、63.25% (50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陰性率: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以及顯微鏡檢查陰性率分別為72.00% (576/800)、80.63%(645/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假性結果 全自動尿沉渣分析檢查紅細胞假陽性121例,假陰性7例。全自動尿沉渣分析檢查白細胞假陽性63例,假陰性3例。紅細胞假陽性率為41.16%(121/294);白細胞假陽性率為28.13%(63/224)。
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操作簡便易行,自動化程度高,速度快,重復性好,對尿中紅細胞、白細胞等有形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對尿液中的各種有形成分進行識別[5]。檢測過程受較多因素的影響,有一定的誤差率。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管型的假陽性結果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尿標本中存在粘液絲及纖維等類管型異物造成假陽性結果[6-8];尿標本中存在大量白細胞,尤其是存在大量膿球聚集成團,從而被儀器誤認為管型;尿液中存在真菌以及存在的非晶形鹽類結晶造成假陽性結果[9,10]。因此將儀器法檢查與顯微鏡法相結合,降低檢驗的誤差率,提高尿液分析的檢驗質量,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1]李雷花.3種不同方法檢測尿液紅細胞及白細胞的對比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5):571-572.
[2]周業模,趙秀華.UF-100尿沉渣分析儀的局限性.Medical Laboratoryence and Clinices,2006,17(3):91.
[3]李文慶,安政遠.UF-1000i檢測尿管型準確性及影響因素分析.醫學信息,2013(23):120.
[4]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54-762.
[5]曲明亮,李長榮,佟風芝,等.UF-1000i分析儀法、尿干化學法和尿沉渣鏡檢法檢測血尿的對比分析.中國醫療前沿,2010,5(4):62.
[6]周強,羅淼珊,文燕,等.流式尿沉渣分析儀、尿干化學分析儀檢測紅、白細胞的分析研究.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30(9):592-593.
[7]魏燕,魏云臻,陳玉銳.IQ-200、UF-1000i尿沉渣自動分析儀檢測尿有形成分結果差異原因分析.中國醫療前沿,2013,8(19):79-80.
[8]常秀峰.兩種儀器法和鏡檢法檢測尿沉渣的結果對比及影響因素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3):159-160.
[9]Delanghe J.New screening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urinalysis.Acta Clin Belg,2007,62(3):155-161.
[10]Oltger C,Sawca R,Yurtsever H,et al.Increased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renal impairments by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marker castein excretion compared to detection of pathological particles in urine sediment analysis.Clin Chem Lab Med,2006,44(1):1347-13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206
2015-11-30]
466001 周口市人民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