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東
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比較研究
姚慶東
目的比較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85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行血管內栓塞治療,觀察組給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卒中量表(NIHSS)評分、認知功能(MMSE)評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分、治療費用、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及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費用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低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顯微外科手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功能,且治療費用低,安全性高,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顯微外科手術;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因異常擴大的腦動脈內腔導致動脈壁瘤狀突出的一種腦血管病變,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頭痛、腰背酸痛、嗜睡、畏光、視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具有較高病死率,患者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將導致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血管內栓塞及顯微外科手術為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主要手術方式,但對兩種不同手術方式的效果如何,臨床鮮有研究,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85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并給予不同方法治療,觀察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85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知曉并同意本研究;均經磁共振成像(MRI)或頭顱CT診斷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無濫用藥物史。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者;合并有免疫系統疾病、器質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哺乳期女性及孕婦;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原因導致難以順利完成本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8.08±11.32)歲,其中大腦中動脈6例,大腦后動脈12例,無動脈瘤2例,大腦前動脈瘤5例,前交通動脈瘤10例,椎基底動脈6例,其他部位1例。觀察組男22例,21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7.98±9.24)歲,其中大腦中動脈5例,大腦后動脈13例,無動脈瘤3例,大腦前動脈瘤4例,前交通動脈瘤12例,椎基底動脈5例,其他部位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血管內栓塞治療:行全身麻醉,經股動脈實施腦血管造影,對腫瘤所在位置進行確認,并對其周邊血管走行、大小進行觀察,直視下將導管安裝至動脈瘤部位,于腫瘤頸部1/3處置入微導管,將可脫彈簧圈(EDC)于透視下送至動脈瘤內,并于安置確認后解脫彈簧圈,根據殘留動脈瘤情況決定是否繼續栓塞。觀察組給予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入路為標準翼點,于顯微鏡下對側裂池實施解剖,將視交叉池打開,釋放腦脊液,采用適宜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頸,進行止血處理,將分離動脈瘤采用含罌粟堿棉片實施覆蓋5min,對動脈瘤頸部較寬者行弱電流縮小后再實施夾閉處理,對顱腔進行常規關閉。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采用NIHSS對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比較,總分45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比較,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好;采用MMSE對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進行評分,總分30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3]。②統計比較兩組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IHSS、Barthel指數、MMSE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NIHSS評分為(10.68±1.02)分、Barthel指數評分為(36.18±8.32)分、MMSE評分為(21.68±1.82)分,與對照組的(10.78±1.22)、(36.48±7.12)、(21.58±1.72)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10、0.178、0.260,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3.58±0.52)分、Barthel指數評分為(61.12±9.48)分、MMSE評分為(28.32±0.38)分,優于對照組的(4.48±0.72)、(50.58±9.42)、(26.48±0.6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618、5.141、16.540,P<0.05)。
2.2 兩組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比較 觀察組治療費用為(15463.68±1809.62)元、住院時間為(17.58±4.52)d,對照組分別為(57623.68±3517.82)元、(11.28±2.42)d;觀察組治療費用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9.717、7.983,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尿崩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33%(1/43);對照組出現2例尿崩癥、1例腦積水、2例腦梗死、3例血管痙攣,并發癥發生率為19.05%(8/42);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757,P<0.05)。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多發于動脈分叉處的腫瘤,是由動脈硬化、創傷、先天性因素、感染等因素所致,其多因腔內壓力升高、先天性缺陷的局部腦動脈管壁導致囊性膨出[4],常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有統計發現[5]高達70%~80%腦動脈瘤患者會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血管內栓塞術為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常用治療方案,其手術過程中無需直接接觸腦組織,可有效減少手術過程中因牽拉導致腦組織損傷,且對患者造成創傷小、可有效減少對機體造成的干擾,患者術后恢復快,有學者指出[6]對顱內動脈瘤患者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更優。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顯微外科手術可有效改善顱內腫瘤患者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顯微外科手術可于顯微鏡下實施較為精細的縫合材料及顯微手術器械,可對患者較為細小的組織實施精細手術,組織于顯微鏡作用下被放大,增加手術視野清晰度,使動脈瘤及其周圍血管情況更為清晰顯示出來,利于治療,且其可辨清肉眼難以識別的細小組織,具有一定立體感,利于醫生對各組織實施解剖、切開、縫合手術。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費用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顱內動脈瘤患者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可有效降低治療費用,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但其住院時間長于血管內栓塞術,這可能是因為血管內栓塞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可有效減輕手術過程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進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較血管栓塞術效果更優,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療費用低,術后并發癥少,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馬駿,尹浩,劉窗溪,等.早期手術治療老年人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0):5855-5856.
[2]肖仕和,劉仲海,陳曉光.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與顯微外科手術夾閉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回顧性病例系列研究.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6,24(1):34-38.
[3]趙平,王雄偉,汪雷,等.顯微手術和血管內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21(5):281-282,316.
[4]湯蕩,龍江.顱內動脈瘤手術方法的選擇及展望.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1):61-62.
[5]紀德峰,紀芳,徐增良.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比較.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9):89-90.
[6]李春,程彥,余玉銀,等.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比較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6,6(4):104-1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14
2016-09-09]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