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
觀察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具體影響
劉雄
目的觀察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具體影響。方法114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按照硬幣法分為參照組(行傳統開胸手術治療)和治療組(行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治療),各57例。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預后情況。結果兩組除清掃淋巴結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LQ-C30)評分為(77.15±2.55)分,卡氏體能狀態評價量表(KPS)評分為(87.27±2.14)分;參照組QLQ-C30評分為(70.72±1.94)分,KPS評分為(75.58±2.07)分;治療組QLQ-C30評分及KPS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預后,值得臨床優先選擇和廣泛應用。
食管癌根治術;胸腹腔鏡;預后;臨床療效
食管癌是臨床中非常多見的腫瘤類型,其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患者表現出進行性咽下困難等臨床癥狀,再加上營養狀況不佳,從而使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威脅[1]。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目標,現做以下整理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4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均符合《消化道腫瘤診斷與治療》中食管癌的臨床診斷標準[2],將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其他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或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其中男68例,女46例,患者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67.3±3.1)歲。病灶具體位置:胸下段53例,胸中段56例,胸上段5例。按照硬幣法分為參照組和治療組,各57例。
1.2 方法 參照組行傳統開胸手術,操作步驟:術前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予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別在患者左頸、上腹、右胸作切口,選擇左側90°臥位,對食管腫瘤進行游離,清掃縱隔區淋巴結,對胸腔予以關閉后選擇平臥位,選擇上腹正中作長約15cm的切口,對胃結腸韌帶予以分離,并對胃周血管予以離斷,游離胃的同時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在左頸作切口,長約5cm,對胃結腸韌帶予以分離并對胃周血管進行離斷,左頸部實施機械吻合,常規放置胃腸減壓管,對喉返神經周圍、后縱隔等處的淋巴結進行清掃,評定清掃效果,并對創口逐層縫合。治療組行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操作步驟:術前檢測、麻醉方法與參照組相同。胸腔手術操作:將胸腔鏡置入右側7肋間切口,對食管、奇靜脈弓進行游離,并實施淋巴結清掃術。腹腔和頸部手術操作:主/副操作孔選在左臍水平腹直肌外緣;對胃結腸韌帶、胃網膜左動脈等采用超聲刀離斷;對肝部左葉實施牽拉,促使胃左血管充分暴露出來,并對肝總動脈周圍淋巴結等進行清掃處理;將胃左動脈夾閉,游離胃的同時實施腹區淋巴結清掃術,常規將腸營養管置入,在左頸作切口,長約5cm,對左頸部進行機械吻合,留置腸管并進行胃腸減壓處理;對清掃效果進行判定,并將創口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同時對手術切口長度、清掃淋巴結數目和住院時間進行記錄。采用KPS和QLQ-C30,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治療組手術時間為(269.7±26.4)min,切口長度為(3.2±0.5)cm,清掃淋巴結數目為(22.6±3.0)枚,術中出血量為(215.7±36.3)ml,住院時間為(9.4±1.5)d;參照組手術時間為(284.7±26.7)min,切口長度為(25.7±3.1)cm,清掃淋巴結數目為(21.7±2.2)枚,術中出血量為(302.6±32.5)ml,住院時間為(13.4±2.5)d。兩組除清掃淋巴結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治療組QLQ-C30評分為(77.15± 2.55)分,KPS評分為(87.27±2.14)分;參照組QLQ-C30評分為(70.72±1.94)分,KPS評分為(75.58±2.07)分;治療組QLQ-C30評分及KPS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食管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發生異常增生是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其發病率近年來出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手術治療是臨床針對食管癌的常用方法,但傳統開腹手術雖然臨床效果較好,但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等不足,而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的應用與發展,已經逐漸替代了傳統術式。其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相比于開腹手術,該術式更加安全可靠,從而減輕了患者病痛,進一步改善了生存質量。除此之外,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還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適度和睡眠質量,控制病灶轉移或復發,延長生存時間[4]。本組研究發現,治療組手術時間為(269.7±26.4)min,切口長度為(3.2±0.5)cm,清掃淋巴結數目為(22.6±3.0)枚,術中出血量為(215.7±36.3)ml,住院時間為(9.4±1.5)d;參照組手術時間為(284.7±26.7)min,切口長度為(25.7±3.1)cm,清掃淋巴結數目為(21.7±2.2)枚,術中出血量為(302.6±32.5)ml,住院時間為(13.4±2.5)d。兩組除清掃淋巴結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QLQ-C30評分為(77.15±2.55)分,KPS評分為(87.27±2.14)分;參照組QLQ-C30評分為(70.72± 1.94)分,KPS評分為(75.58±2.07)分;治療組QLQ-C30評分及KPS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殷亞俊等[5]在相關實驗中也得到了與之相似的結論。
綜上所述,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預后,值得臨床優先選擇和廣泛應用。
[1]蔡華榮,羽平,周洪,等.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與傳統食管癌根治術同期臨床對照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4,36(20):2142-2144.
[2]靳超.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在老年食管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0):2413-2414.
[3]莫家偉.胸腹腔鏡微創手術與開放手術對食管癌患者術后早期肺功能的影響.河北醫藥,2013,35(12):1806-1808.
[4]劉孝民,李瑋,張偉民,等.胸腹腔鏡聯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術的療效及對肺功能的影響.廣東醫學,2013,34(17):2681-2683.
[5]殷亞俊,毛小亮,童繼春,等.胸腹腔鏡聯合胸部小切口 Ivor Lewis 食管癌根治術的應用.廣東醫學,2016,37(z1):139-1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19
2016-10-24]
621600 四川省鹽亭縣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