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艷紅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監護及護理分析
曲艷紅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監護與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結果本組的45例患者中,30例顯效,占66.67%,13例有效,占28.89%,2例無效(死亡),占4.44%,總有效率為95.56%;同時,干預前后患者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在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時,運用針對性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能降低病死率。
心電監護;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預后差等特點,患者發病后,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其中心律失常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并發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1]。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中,加強心電監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降低病死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運用心電監護的療效與護理方法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5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2.2±9.8)歲,女15例、男30例,其中22例為前間壁心肌梗死、5例為前壁心肌梗死、18例為下壁心肌梗死。
1.2 方法
1.2.1 心電監護 患者入院后,叮囑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給予患者心電監護,貼放監護電極時,應該盡量避開復律部位,對監護導聯進行觀察,確定無脫落,避免對復律產生影響。護理人員要對監護儀的波形進行觀察,每20分鐘對患者的血壓、心律以及意識等進行1次記錄。護理人員應該對各種異常心電圖的特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由于一些患者出現了復雜心律失常,應該及時凍結心電波形,并對典型的波形進行分析,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應該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運用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對于出現心室顫動的患者,應該運用非同步直流電進行除顫;對于合并竇性心動過緩的患者,應該運用1 mg阿托品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并且使患者的心率維持在60~80次/min,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1.2.2 護理方法 通常情況下,護理包括以下幾點:①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如心率、血壓等,對心前區疼痛的時間、頻率以及性質等進行記錄,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誘發疼痛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運用胺碘酮對患者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同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24 h出入量進行記錄,運用輸液泵對輸液速度進行控制,因為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減少了活動量,使腸道蠕動緩慢,容易發生便秘,護理人員要輕輕按摩患者的腹部,使腸蠕動增加,必要的情況下,給予患者開塞露或者低壓鹽水灌腸,使患者的大便保持通暢;②用藥護理。用藥期間,為了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護理人員要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對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應用50 mg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10分鐘給藥1次,需要注意,輸注利多卡因時,一定要控制好劑量,避免用藥過多使患者出現頭暈、視覺障礙等癥狀,并且對滴注速度進行控制,提高用藥安全性。同時,在運用胺碘酮時,應該選擇上肢肘靜脈給藥,盡量避免遠端或者下肢靜脈給藥,用藥期間,要對患者的血壓、神志變化進行密切關注,避免出現低血壓或者呼吸障礙等并發癥;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穩定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調整好心理狀態,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早搏時間減少>90%;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早搏、竇性心動過速較治療前減少50%~9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且早搏較治療前減少<5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45例患者中,30例顯效,占66.67%,13例有效,占28.89%,2例無效(死亡),占4.44%,總有效率為95.56%;同時,干預前后患者的SDS和S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45例患者的SDS和S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 SDS評分 SAS評分干預前 50.5±9.3 51.9±10.2干預后 31.1±8.2a 32.1±5.6at10.496 11.415P<0.05 <0.05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加強心電監護,能夠及時發現心律失常,盡早采取有效措施,使病死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3]。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各種心律失常的用藥特點和搶救程序,正確識別各種異常心電圖,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還能及時發現異常,積極配合救治,使搶救成功率提高[4]。同時,護理人員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使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為治療和護理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5]。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并且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下降,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將針對性護理運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監護中,不僅可以使治療效果提高,還能穩定患者的情緒,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1]劉麗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電監護及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12,30(12):658-660.
[2]趙冬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分析與監護.中國當代醫藥,2010,23(19):26-27.
[3]周亞濤.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電監護的監測及護理.全科護理,2010,23(12):2080.
[4]己新麗,張洪生.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心電監護分析及護理.中國醫學工程,2013,20(11):122-123.
[5]黃秀榮.1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監護及護理.山東醫藥,2013,13(8):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104
2016-11-07]
116100 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