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連鎖視角的福建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研究
黃輝1,曹光求1,鄭文堅1,張群洪2,李瑞松1,3
(1.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廈門363105;2.福州交建集團,福建福州350001;3.仰恩大學管理學院,福建泉州362014)
摘要:隨著我省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民的消費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但是我省農村的商品流通體系卻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農民需求的滿足度無法得到很大的提高。文章通過對福建農村市場商品流通情況的分析,結合我省目前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我省構建基于連鎖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在此基礎上考慮其具體運作及發展應用。
關鍵詞:連鎖;農村;流通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廣大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我國農民的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村市場流通不暢、流通體制不完善、假冒偽劣產品盛行等問題逐漸凸現出來,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在農村消費市場上最為嚴重的是假冒偽劣產品盛行,假奶粉、假酒、假種子、假化肥等事件層出不窮,給廣大農民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據消費者協會調查統計,約有54.9%消費者曾在農資、食品、日用品、藥品及醫療服務等方面買過過期、變質甚至是假冒的產品。尤其嚴重的是,在包括食用鹽、醬油、兒童食品等13種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農村農民遭遇假冒偽劣產品的比率高達94.3%。為什么假冒偽劣產品會在農村盛行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市場流通不暢。長期以來,市場建設重城鎮輕農村,企業的市場投入也是重城鎮輕農村,導致農村市場基礎設施薄弱、商品流通體制落后,農村商品流通仍然是以個體小賣店為主,商品流通經過的環節多,無法對商品質量進行把關。2013年5月,我省出臺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服務機制創新,努力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農村。解決農村商品流通問題迫在眉睫,這也為我省建設現代化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本課題研究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主要是指農村地區農資流通、農產品流通、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三大類商品流通系統。它的內容具體包括三大類商品的的流入和流出及其與其相關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流通活動的總和。
(一)福建農村商品流通的現狀
我省農村市場具有以下的特點:(1)農村農民所占的比重不小。據福建省統計局2013年的數據,我省鄉村人口為1479萬,占總人口的39.2%,整個市場潛在容量是龐大的;(2)農村農民的購買力不斷加強。2013年我省農民人均收入為11184元,同比增長12.4%,人均支出為8151元,同比增長11.2%;(3)農村農民居住分散。由于我省地理以山地、丘陵為主,約占我省陸地面積的82.3%,而鄉村農民大多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帶,造成農民的居住的分散,因此人口分布極為分散;(4)需求的差異性。長期以來我們以城鎮消費為中心,對農民的需求研究甚少,2013年我省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5.46%,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4.17%。農村市場需求與城鎮市場需求有很大的差異。一方面農村市場幅員遼闊,不同的農村市場存在諸多的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民消費偏好也不同,使得農村市場成為一個復雜的市場。
(二)福建農村商品流通所存在的問題
1.我省農村商品流通的渠道層次多,物流成本高,這和我省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由于以丘陵、山地為主,一般商品都要經過多層次的批發,經過每一層次的加價后,同樣的商品在農村的銷售價要大于在城鎮市場的銷售價,而這些又與農民的收入相悖反的。
2.我省農村市場基礎設施普遍落后,產品交易方式落后。我省農村市場基本以集貿市場為主,這種市場形式建筑簡陋,缺少質量檢測、交易結算、安全監控等配套服務設施。
3.我省農民普遍缺乏營銷意識,農產品缺乏營銷策略。我省的農民一直以來一般都是依據自身的條件或者依賴自身的經驗來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生產多少,而這很容易導致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2014年9月,寧德霞浦柏洋鄉葡萄種植戶在距葡萄過季只剩20多天時,柏洋鄉4000余畝的巨峰葡萄只賣出三分之一,滯銷3000多噸。
4.我省農村的農民消費環境較差。當前在我省農村的主要零售終端仍然是以雜貨店、代銷點、夫妻店為主,未能考慮零售布局,銷售的商品趨于同質性。個別農村市場也出現一些小型超市和便利店,這些比較現代的零售形式也是傳統雜貨店轉型而來,沒有脫離原來傳統雜貨店經營形式。雖然目前的零售形式能基本滿足我省大農村消費品市場的需求,但是整體而言零售效率低下,農民的消費滿足度不高。
綜上分析,我省的農村由于我省自身的原因導致我省的農村流通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希望引進連鎖方式對我省農村流通體系進行重新思考,試圖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方法,提高農村的
流通效率,降低農民的流通費用。
連鎖經營是現代的商業組織形式,其核心在于“連”和“鎖”二字。“連”主要指將分散于各處的商業組織聯合起來產生規模的優勢,“鎖”主要指應用現代的信息技術、物流技術將聯合組織的采購、倉儲、配送、信息反饋等納入統一的經營體系中,形成一個整體。因此連鎖既是組織形式又是經營方式。連鎖這種組織形式如果應用于農村商品流通,既可以提高農村流通領域的組織化程度,又可以深入到各個鄉村分散銷售,形成現代化的農村流通網絡。當然連鎖方式要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還要依賴于相應的物流、信息和金融基礎。
(一)基于連鎖視角的福建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構建基礎
1.我省農村交通設施基礎。截止到2013年年末,我省全省等級公路里程8.09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405.86公里。等級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81.3%。各行政等級公路里程分別為:國道5051.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18.10公里)、省道6974.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61.06公里)、縣道1683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26公里)、鄉道40538.38公里、專用公路108.97公里、村道30028.90公里。至2018年,全省80%的2000人以上建制村實現通達雙車道公路。海島交通實現有居民島嶼全部建成陸島交通碼頭,500人以上島嶼開通班輪。至2020年,全省建設改造農村公路2萬公里(其中縣道3000公里、鄉道7000公里、村道10000公里)。基本形成農村公路網絡,基本實現常態化、標準化養護,符合運營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構建“便捷暢通、安全適用”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福建交通廳2013年統計公報)
2.我省農村信息設施基礎。早在2012年底,我省農村寬帶覆蓋率為100%,建制村光纜通達率99%,4M帶寬覆蓋率97%。全省農村寬帶接入戶達240萬戶。《福建省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全省有線電視網絡的數字化和雙向化改造,農村光纖到戶覆蓋率達70%;基礎設施方面,3G、LTE移動通信覆蓋所有縣城、鄉鎮,農村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60%;網絡質量方面,農村具備12M以上。
3.我省農村資金流通基礎。福建省積極推動推動“金融服務不出村”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地區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宣傳和推廣。全省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擁有營業網點1800多個,占全省金融機構網點三分之一強,從業人員1.8萬人,金融服務實現全省鄉鎮全覆蓋。在全省鄉村布設超1.1萬家小額支付便民點,基本實現了金融服務“村村全覆蓋”。郵儲銀行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便民取現金融服務點村村全覆蓋。福建省政府于2013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村鎮銀行組建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至“十二五”末每個縣各設立1家村鎮銀行,目前已經成立34家村鎮銀行。
綜上所述,我省農村的交通、信息和金融基礎設施比較扎實,能夠基本符合現代連鎖組織的要求。
(二)基于連鎖視角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幾點設想
1.盡量壓縮中間環節,使流通環節盡量簡短化。我省農村市場的很多消費品都是經過很多層次的批發,如經過省級批發、市級批發、縣級批發、鎮級批發才到鄉村的商店中,從而導致價格過高。另外經過多層次批發,商品的外觀、商品的品質可能受到損害。另一方面我省的農產品中水果、蔬菜、海產品等都是屬于易腐爛的產品,因此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首先應該考慮采用盡可能短的流通體系。要達到這個目的,應該在我省農村市場引進新的商業組織,如連鎖店、連鎖超市等。一方面由于連鎖業態在城鎮市場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已經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隨著思想的解放,意識的增強,廣大農民對于這種新型的商業組織已經完全能夠接受,這正是很好的市場訴求和切入點。
2.要充分利用我省農村現有的流通體系進行改造,減少投入。目前活躍在我省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的絕大多數為個體工商戶,雖然大多數實力較弱,素質不高,卻在當地有很強的人脈關系,同時占據較好的地理位置,因此卻是我省農村市場流通的主力。那么我們在構建我省商品流通體系時,首先應該考慮這些個體工商戶。在連鎖的這種商業組織中可以采用加盟連鎖的方式吸引他們加入連鎖經營,這樣做有一下幾點好處:第一,當地的個體工商戶對當地的農民的習慣、心理、文化層次及環境比我們能更好的理解,由他們開展經營活動能更好的調動農民的需要,滿足農民的需求;第二,吸引當地的個體工商戶參與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既可以減少投入,又可以加快建設速度;第三,個體工商戶參與到我省的現代商品流通體系中來,既可以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提高經營業績,提高自身的收入。
3.要做好以連鎖為主的現代商品流通渠道,其重要的依托是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通過現代化的配送實現對連鎖店的直接配送,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流轉成本,讓利于農民,實現平價銷售;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的配送還可以大大提高連鎖店的商品周轉率,減少庫存,減少資金積壓,使農村連鎖店的盈利水平提高。要組建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必須要有兩個基礎設施,一個是交通的基礎設施,另一個是信息設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我省農村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在這兩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三)基于連鎖視角的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基本設計
通過以上的設想,我們基本可以勾勒出一個基于連鎖視角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圖,具體圖如下。

圖1:基于連鎖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設計圖
圖中實線部分為商品實體的流轉,虛線部分為信息的傳遞。圖中的流通總部應該由市里組織設立流通實體公司,實體公司主要負責全市農村商品的統籌;各個鎮成立物流配送中心,負責商品的倉儲、配送;各個村可以根據人口分布情況設立一個或多個加盟店,加盟店負責商品的銷售。該實體公司可以由市里組織設立,也可以由民間設立,市公司總部負責整個公司的運營。市公司總部是整個流通體系的大腦,是整個流通體系的決策中心,同時它又是信息中心和采購中心。首先它負責整個
流通體系的運營決策、管理決策等,所有的決策都離不開信息。決策總部需要收集以下相關信息,首先要收集各個村加盟店的商品需求信息和商品的銷售信息。各個村的加盟店直接將信息傳遞給市總部,信息傳遞可以依賴互聯網技術,也可以依靠通訊技術。總部還要收集各物流配送中心的商品儲存信息,將各物流配送中心的儲存信息與總部的信息存儲相聯。各市總部要根據商品的銷售信息、商品的需求信息和商品的存儲信息來決定商品的配送決策和商品的采購決策。首先各村加盟店的商品需求信息傳遞給總部,經總部匯總再結合物流配送中心的庫存情況后向物流配送中心下達配送指令。總部還要時時匯總各個配送中心的庫存信息,及時向各供應商訂貨,這樣可以既可以實現商品大批量采購,從而取得價格上的優惠,又可以保障商品的及時供應。各個供應商收到訂貨指令后直接將貨物運送到物流配送中心。各個鎮的物流配送中心接收總部下達接收貨物的指令和向各加盟店配送貨物的指令,物流配送中心按指令接收、儲存、分揀并配送。各個村的加盟店負責商品的銷售。
這樣的運作模式可達到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由市流通總部統一采購,很多的商品可以向廠家直接采購,物流配送中心在接收貨物和配送貨物時均需要檢驗,使假冒偽劣商品無法進入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第二,大大豐富商品的數量。以往我省農村的個體工商戶銷售的商品數量非常有限,很多鄉村農民隔一段時間都要到附近的城鎮市場去采購,現在村加盟店的營業面積雖然和以前的個體商戶相差無幾,但是市總部可以提供上千、上萬種商品,加盟店可以利用現代的互聯網技術提供預訂,滿足農民的日常所有需要;第三,大大降低商品的價格。總部通過直接采購和大批量采購可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做到真正讓利給農民。
(一)試點運作,逐步鋪開
可以采用某市或某幾個鄉鎮作為試點建立農村商品流通總部,再由流通總部發展各鄉村加盟店,在根據鄉村加盟店的布局來設立鎮物流配送中心。通過試點,一方面獲取試點成功運作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試點運營存在缺陷的教訓,進一步鋪開時可以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也可以為我省的其他市建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時提供經驗。
(二)村級加盟店的發展
在發展加盟店時,通過科學的市場調查具體了解每個鄉村應該設立幾個加盟店及其具體的地理位置。另外設計真正有吸引力的加盟條件,讓農村個體工商戶真正認識到加盟店的好處,這樣才能使農村個體工商戶樂于加入連鎖。加入后,還要對店長不斷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配合總部的運作。
市流通總部不僅是管理中心、營銷中心、采購中心,還是信息中心,鎮物流配送中心是倉儲中心、配送中心,村加盟店是直接面向我省的廣大農民的機構,因此一旦這種商品流通體系成熟后,還可以進一步發展應用。
(一)市流通總部不僅可以是采購中心,還可以承擔銷售中心的角色
我省的廣大農村有著豐富的農產品,但是由于流通渠道不暢從而導致農產品的價格偏低,造成很多農民豐收但并不增收的狀況。市流通總部可以和外部城鎮市場的銷售商以及其他市的流通總部結成戰略聯盟,為城鎮市場和其他市農村提供本市的農產品,滿足其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這樣既可以使本市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不用擔心銷售,專心生產,還可以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二)市流通總部不僅是管理中心,還可以是信息中心
通過市流通總部可以對農村的商品需求信息收集、匯總然后統一采購;其次市流通總部還可以收集農村農產品的信息并匯總,通過適當的渠道發布信息,吸引更多的買家,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再次就是農村市場內部的市場供求信息也可以通過市流通總部收集、匯總然后通過村加盟店發布,這樣可以推動農村市場內部交易,活躍農村市場。通過以上三種方式的信息溝通,使得農村市場與外部市場的聯系大大加強。
(三)物流配送中心不僅承擔商品的流入,還可以承擔商品的流出以及農村市場內部的商品周轉
一旦基于連鎖的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發展成熟,則形成一個龐大的物流網絡。一方面外部的商品可以通過這個物流網絡流入農村市場,另一方面農村的農產品也可以通過這個物流網絡流向外部市場,農村內部的商品周轉也可以借助于這個物流網絡。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配送中心運輸工具的使用率,減少運輸的空車率,從而減少運輸費用。
綜上所述,基于連鎖視角的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模式,是一種可以提高我省農村市場流通的服務水平,降低各項流通成本,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模式,因此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我們的農民,所以希望通過建立基于連鎖視角的我省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把我們海峽西岸的新農村建設得更好。
(注:本文系福建教育廳教育科研項目A類社科,項目編號:JA13387S)
參考文獻:
[1]楊躍輝.福建省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37(7).
[2]劉飛翔,夏文頂.關于構建福建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的思考[J].臺灣農業探索,2006,(3).
[3]許軍.國外農村流通現代化機器經驗借鑒[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32(5).
[4]張江海.海西新型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建設探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4.
[5]鄭光財.基于連鎖經營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J].江蘇評論,2011.8
[6]祈讓坤.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研究[D].重慶: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2011.6.
[7]周小龍.江西省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管理體系研究-基于供應鏈管理[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1.4.
[8]胡玉冰.安徽省現代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8.6
[9]陳艷琦.基于連鎖經營與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的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2.9.
[10]潘瑞玉.基于連鎖經營的物流企業網絡擴張模式[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