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從龜甲獸骨、金石陶帛、竹簡木牘等等,直至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作為普遍介質的文字一路走來,從書體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行書、草書的完整而多面化的藝術理論體系,成就了我國一門專有而獨特的藝術。歷代書法皆以上追“二王”為學書不二法門,然而在追本溯源之后,出新是歷代書家學人的重中之重。我們試著從一次又一次的衍生發展中尋找其自身的某些特點,從那些做出特殊貢獻的學人中挖掘某些新思路以及歷史的滄桑帶給書法藝術的巨大影響。
在新書風孕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看到書法之法的本原所在,明法而知古是尤為必要的。元代趙孟頫《定武蘭亭跋》中有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自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盡管在趙孟頫推重“二王”、尊古尚法的書論中,依然能找到關于創新與學古辯證的觀點。書法中用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必須以古法為上,效法古人,這是千古不變的。在歷史的車輪之下,的確書法的體勢不斷變化出新,然而大部分沒有創造新的高峰,或者說,是在“二王”一脈的基礎上進行少許變化而成的,但卻看不到更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內容。
不過,通過千百人的驗證,書法之法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地位已經穩如泰山了。換句話說,大部分文人,已經默認書法的基本體勢、基本用筆、基本結構。同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一樣,事物都是在一成不變中尋求新的突破。在這看似泥古的外殼之下必然在悄悄孕育更有活力的新生命,我們對于這種新事物的到來無需反抗、也無需追捧,只是靜靜等待它的到來。生于此世的我們面對浩如煙海的法帖與前世經驗,何必舍近求遠呢。我們有理由相信,傅山、八大創新的成功一方面來源于他們對異族高壓強權的文化抵抗,一方面是他們重古學古、追本溯源的堅定信念。“書奴”的罵名在于習書者在集成的基礎上少了創新與變革的精神,這也就使書無卷氣,而多了幾分市井匠氣。《海岳名言》有云:“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南宮所說恰為傅山、八大等的變革之路取得了正之又正的理論依據,繼承基礎上的變革之路仍在繼續進行著。
在求新的道路上,見到了許多不合法度而胡亂“創新的巨匠們”,大多以信手亂寫為能事“草書大師”聞名于世,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如此一來不僅難合古法,還在肆意弄墨之后擾亂了世人對書法藝術的認知。這樣的書者是不負責任的,對觀者也是有失尊重的。
在今天,人們大多崇尚某種趣味,甚至于近乎怪異的書作或畫作。不得不說,這是大眾和書家對于書法藝術創新的一種追求,更是一種要求,這也是我們欣賞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以前大眾審美大多停留在圓俗流媚的連筆書法作品中,而對于畫作大多喜歡顏色濃艷的花鳥。近年來大眾審美漸漸更傾向于形式感強、形式乖張怪異的篆隸作品,或是較為硬朗,書寫感強的魏碑類型的作品,現代書家對個中研究頗深的也不乏其人。在感受時代書風,追隨時代書風的同時,對于審美也自然會產生些許的變化。然而我們生存在這個求新、求快的時代里,追求在書畫領域里快速形成自己的個人風貌,甚至有所成就也就成了時下的通病。或許大家早已忘卻了那句俗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縱觀今日學書者,尚不知毛筆的執運之法,就急著去用自己的妄想杜撰體勢,未能用心費時深入研習古帖,難免造成照貓畫虎、胡亂涂抹的局面。再加上對于時下書風的膜拜,對于市場營銷的屈就,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這是對于書法藝術的一種惡俗的“創新”,這種所謂的創造性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時下名利的欲望,而非對于藝術本身的熱忱而引發的內心創作的源泉,其書作必然邪氣洋溢。從內而外的藝術熱忱畢竟是少數人所擁有的特殊天分,書法雖是文字的書寫,卻不同于普通的書寫,我們講求的是它的藝術功能、文化屬性,甚至怡養身心、修禪悟道的效應。
楊守敬《書學邇言》開卷即云:“梁山舟《答張芑(q ǐ)堂書》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此定論也。嘗見博通金石,終日臨池,而筆跡鈍稚,則天分限之也;又嘗見下筆敏捷,而墨守一家,終少變化,則少見之蔽也;又嘗見臨摹古人,動合規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則學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
在書法這個藝術門類里,的確需要多練習、多思考,但是,畢竟在藝術的領域里靈性、天分是極為重要的。對于一個天生的色弱者來說,想要在繪畫上所造詣,有如徒手攀登珠峰,其難度非比尋常。當然這樣說顯得有些極端,然而那些附庸風雅的大眾書家們實在是不勝枚舉了。書法的學習與求新,應在具備一定性靈氣質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很難體會到書寫的樂趣所在,更不會深入到創新的層面。有了才氣,才會在書寫中體會其中的歡愉,之后對藝術本身的熱忱而引發的發自內心的創作欲望,然后能自成家數。書法藝術的創新在今時今日已是各路書家爭先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二王”一脈的筆法、體式為歷代學人不斷學習的標桿,緣何無視法帖經典,深陷迷途歧路而不知返,竟妄以小慧杜撰為書呢?
縱觀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今人不聞古法者,或體勢惡俗,或鋒勁側戾,邪氣洋溢。更有流俗者慕一時之名,效習同期的流媚俗鄙之作,轉成畫虎。古法之流泯,今日藝術之沒落,令人瑟而膽寒。因此,在不否認大眾習書不得法之陋,對時下書風造成影響的現實時境的前提下,我們作為專業院校的專業型人才,不得不更加勤勉于書,以綿薄之力矯正世風。在有專業素養的前提之下,提升自己的性靈氣質,激發創作熱忱,由內而外的生發出內心的訴求。法古求新——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自成家數,才是我們追求當代書法自我求新的正途,自然與那些“隨俗交繞”者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