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戰國,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卒),一般下延至秦王朝統一之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史記·周本紀》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曰方伯”,亦即常所云:“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天下。這雖是一個“東周列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也是思想文化、學術流派“百家爭鳴”的時代。
孔子生而興私學,將本為貴族階級所特有的王官之學率先民間化,諸子繼起,乃成百家爭鳴之勢;士的階層逐漸形成,而后一躍為士、農、工、商四民之首。“此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之淵深博大處。”(錢穆《國史大綱》)文學出現了“變風變雅”,文字則大量“被民間化”,藝術發展趨向“理性化、世俗化”(李澤厚《美的歷程》),書法步入了“千頭萬緒、異彩紛呈”的大時代。
從西周以來盛行凝重莊嚴的藝術傳統,和那時崇尚尊祖敬德的思想是一致的。到春秋中期以后,清新秀雅的風格則是與新興的思想觀念相調諧,在青銅器、玉器、漆器等諸多方面的藝術上發生著根本變化。這一時期的文字載體不再以禮器、樂器銘文為主,文字相繼出現在量器、符節、雜器之上。原有的范鑄工藝外,又出現了契刻與錯金。三晉盟書、楚秦帛簡、兵器、貨幣、璽印、陶文、刻石、刻玉、木器、漆器等等視覺媒體美不勝收,蔚為大觀。
東周列國,除熟知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到底還有多少國呢?又是怎樣的國呢?“封建初期的國家,其先只限于一個城圈,因此當時的中國,可以有近二百國。”(錢穆《國史大綱》)關于春秋戰國的分域研究,有胡小石先生的“河東齊、楚二派”與“河西秦系”的三分法,也有徐中舒先生的四分法:“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陸上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地發展是不平衡的,要使這些文化逐漸統一起來,形成統一的語言文字的一個文化整體,還必須首先從齊、秦、晉、楚這四個地區形成四個大同小異的文化傳統,從而進一步融合成一個統一的中國文化。”(《先秦史講義》)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通論》中有齊、燕、晉、楚、秦的五系分法。李學勤先生將文獻與考古成果綜合起來,把東周時期列國劃為七個文化圈:(1)中原文化圈;(2)北方文化圈;(3)齊魯文化圈;(4)楚文化圈;(5)吳越文化圈;(6)巴蜀滇文化圈;(7)秦文化圈。進而指“楚文化的擴展是東周時期的一件大事,……說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并非夸張之詞”。“隨之而來的,是秦文化的傳布。秦兼并列國,建立統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為后來輝煌的漢代文化的基礎。絕不意味著其他文化圈對漢代文化沒有作用,楚文化對漢代文化的醞釀形成有過重大影響,而其他文化的作用同樣不可抹殺。”(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
在此,適當選擇這一時期各個地域極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略加介紹其載體及字體特征。
1965年,在山西侯馬秦村的東周時代晉國故城新田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用毛筆書寫著盟誓之辭的圭(guī)形璜(huáng)形的玉、石片,學界稱作“侯馬盟書”。其中少數墨書,絕大部分為朱書。這批盟書是晉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9年)晉世卿趙簡子(即趙鞅、趙孟)與卿大夫之間的盟誓約書,代表著春秋時期晉國書寫墨跡的本來面目。

侯馬盟書摹本 ▲
著名的“中山三器”——《中山王厝(cuò)器》《方壺》《(妾子)(次蟲)壺》于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三器銘文總數千余字均為契刻,銘文詳述中山世系與事跡,尤以中山伐燕、奪銅鑄器之史實等可補史籍之缺佚。銘文字形修長、細勁秀逸。

▲ 中山王厝方壺合成
進入戰國時期,被稱為帛或繒(zēng)的絲織品成為重要的書寫材料,最著名的就是1942年被盜掘后流入美國的《楚繒書》,也稱作《長沙子彈庫帛書》,就是寫在一幅方形絲織物上的楚文字作品。帛書內容為先秦術數、五行類文獻,涉及天文、歷法、神話故事、祭祀禁忌、災異避趨等諸多方面。為至今所見最早的帛書墨跡作品,且四周有代表十二月神的彩繪圖像,或可視作中國“最早的圖文書”。
與楚帛書文字相似,寫在竹簡上的楚系文字在近幾十年中大量出土,如“郭店楚簡”“仰天湖楚簡”等,都是這一時期簡牘文字的代表作品。

▲ 郭店楚簡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石刻文字應當首推《石鼓文》,出土于唐代初期天興三疇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后被遷入鳳翔孔廟。此后,石鼓又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亦稱“獵碣”,每碣上都刻有六七十字的四言詩,唐韋應物、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代的刻石。宋歐陽修、鄭樵亦有相關考證,近人羅振玉、馬敘倫、郭沫若、唐蘭等諸家說法不一。
這種刻在十個鼓形石上的文字是秦系文字中的典型風格,線質均勻、字形對稱、結構穩定、排列整齊,可以看作西周《虢季子白盤》一路金文風格走向秦代小篆的橋梁。

▲ 石鼓文

▲ 齊陶璽
陶文,本指陶器上的文字,分書寫、刻畫、鈐印三種。戰國陶文以齊魯文化圈出土數量最多,發現與研究最早。始見于1837年所編的《鄒縣金石志》,陶文的鑒定、收藏與研究當首推陳介祺,所著《簠齋藏陶》為陶文研究的奠基之作。今人高明先生《古陶文匯編》《古陶文字徵》則是陶文一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自新石器時期直至春秋、戰國,斷代清晰;東周時期,分域明朗。齊魯這一區域的陶文多為璽印按制而成,僅精選《陳槫三立事歲右廩釜》一方,略見一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