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媚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徽州武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張曉媚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武術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智慧和精華,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精神所在。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的重視,2014年徽州武術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之中。本文以此為契機,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徽州武術文化的傳承進行淺要的解析并對其未來的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武術;傳承;發展
1.1 地理環境
傳統文化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貌的影響,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則有不同的精神文明和生活文化差異存在。而自然環境因素則是根本因素,影響著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徽州地區屬安徽省最南端,群山環繞,多為丘陵地帶,封閉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徽州武術個性的形成。在中國古代,因為戰亂導致徽州地區人口資源過剩,人們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得尤其重要。爭奪依靠武斗,這就是徽州武術最初的起源。而徽州地區的丘陵地帶對習武者步伐的要求更加嚴苛,注重腿部力量、依靠靈活多變的步伐則成為正面交鋒對手取勝的關鍵。人們還通過加工當地現有的資源制造武術器械,利用竹木生產出諸如竹刀、竹劍、竹棍等具有威懾力的簡易武器。崇尚攻守兼備的徽州武術在社會守舊、環境封閉的當時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地域特性的文化,并使其武術文化長期在思想聚焦的浪潮中保持著中華傳統武術的精髓與烙印。
1.2 宗族文化
徽州武術在宗族傳統影響下傳承與發展,宗族與武術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宗法制社會的中國古代,一切以宗族利益為中心。徽州明清時期尚武之風盛行,常結社習武。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古代徽州社會,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大力發展家族武術以抵制外族的侵略行徑。
1.3 儒家倫理
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儒學氛圍對傳統習武之人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徽州地區,習武之人常常學習儒家學說,有道是文武兼修。武德在他們看來是至高無上的,遵守“拳雖小技,其道存焉”,學拳先學武德,正道是以德服人。
用空白血清制備低、中、高濃度的質控樣品,每個濃度質控樣品取6份測定作為日內精密度,連續檢測3天獲得的結果作為日間精密度。向空白血清中加入低、中、高濃度的標準品,每個濃度各取6份,通過計算檢測值與加入的標準品的比值,取平均值得到回收率。結果表明,各藥物的日內、日間精密度(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在90%~110%。見表4。
1.4 徽商影響
徽商來自徽州,即古代的新安郡,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的經營促進了徽州武術文化的發展。因徽商皆處于貧困的山區中,種地無以生存。顧炎武曾說:“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徽州人遂外出經商,因路途艱辛,時常伴有猛獸襲擊,十分危險。加之古代政局交替,社會動蕩不堪,馬賊、強盜等人頻繁出沒,正因如此徽商便研習武術以備不時之需。更有徽商想要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雇傭武藝高強之人保護自己,此舉催生出武師、鏢局等新興產業。徽商規模的不斷壯大讓徽商在勃興之時推動了徽州武術的發展,徽州武術在當時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重要。
2.1 樹立全局責任意識
傳統的徽州武術文化正面臨著空前挑戰,人們在追求新興文化的同時卻早已把傳統文化拋之腦后。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保護傳統文化的活動中來已成為社會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徽州武術種類繁雜多樣,作為文化的繼承者們應全方面了解探析徽州武術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樹立全局意識,增強責任意識,賦予強烈的使命感。不僅要在省內開設“徽州武術傳承杰出貢獻者”活動,而且要深入基層進行傳統文化的保護宣傳。
2.2 增強傳承保護意識
應在加強傳承的同時注重保護意識,做到傳承與保護兼備。將保護意識放到戰略中心的位置上,明確只有保護到位,徽州武術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展與傳承。開展有效的措施,如開設專門的武術學校、業余武校或從小學開始開設武術課程,讓更多的青少年在低年齡時接觸徽州武術,認識與了解徽州武術,使得徽州武術文化的傳承更加親民化,接觸徽州武術的人群基數增大,宣傳范圍增廣,去除了以往的宗族和學派界限,將徽州武術更加健康地傳承下去。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維護一個國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途徑。眾所周知,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其中,徽州武術就是重要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非物質性、傳承性、無形性、地域性、社會性、多元性等意識形態。徽州文化經歷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仍然經久不衰。徽州武術作為徽州文化和中國武術的結合體,不僅長期以來秉承宗法傳承,而且更是一種典型的非物質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3.1 加強政府的政策導向
2004年8月,我國政府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批準,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為全球批準為數不多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關于文化遺產相應的國際公約有199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屆聯合國大會第2200A號決議通過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十七屆會議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正式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由此可見,相關政策及法規的制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相比較更多發達國家其政策仍遠遠不夠。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政府的政策導向,有利于傳承徽州武術,更能有效地對其實行保護措施。相關政府政策的出臺,捍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使得徽州武術得到最大化程度的發展。
3.2 加強徽州武術“學”與“術”的并重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源于中國,蘊含了深遠的文化底蘊,承載了中華文化特有的魅力。武術文化具有兩面性,其中精華與糟粕并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秉持批判的態度,學會以批判的態度繼承徽州武術文化,與此同時這也是徽州武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動力。從古至今,“重術輕學”的態度嚴重影響了傳統武術的理論進展。在封建社會的觀念中,人們秉持重文輕武的思想。相對于武術這一技藝而言,它的傳承方式更多的是以“口傳身授”為主。師徒傳承是武術最基本的傳承方式,在傳承關系中,師父處于核心地位,肩負相應的責任。徒弟處于被傳授地位,以“學”為主。但僅僅以“學”為主的口傳身授的方式并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武術的精髓。只有將“學”與“術”并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環節中加入理論知識的學習,才能使武術的作用最大化發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以理論為依托,徽州武術的發展以“學”與“術”并重。
3.3 推動徽州武術的產業化
積極開展專項武術競賽和武術節活動,2004年由河南衛視推出《武林風》,節目是集中國傳統武術和現代電視媒體于一體的大型武術娛樂欄目。這無疑是電視節目的一大創新,《武林風》欄目已成為中華武術娛樂欄目的代名詞。徽州武術可以借鑒《武林風》的成功經驗,開辟有自己獨有特色的新興欄目,以安徽省悠久的文化底蘊為背景,結合娛樂媒體的宣傳效應,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徽州武學的博大精深。
加強徽班和徽劇的演出。徽州戲劇、徽班和徽州武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徽劇和徽班是徽州武術特有的衍生品。當地政府應當從這方面著手,加強徽劇和徽班對內及對外巡演,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加強徽劇和徽班的宣傳力度,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了解徽州武術的內涵。
拓寬武術產業鏈,發展武術旅游文化。依托徽州秀麗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強徽州的對外宣傳效應。通過大力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步伐,帶動塑造徽州武術的文化品牌。
3.4 加強對傳承主體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人為載體”和“不具有再生性”兩大特性。這就意味著失去了傳承人,此項技術或技藝將永久失傳與不復存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權利保護體系尤為重要,在保護體系的構建中,需要以人身權利的完整保護原則、財產權利的惠益共享原則和利益平衡原則為基礎,從權利保護、利益分配機制、對傳承主體的監督三個方面來完善。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主體的保護,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就是推動徽州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只有完善傳承主體的各項法律保障,才能推動傳承主體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5 加大宣傳力度,整合媒體資源
全球化時代是一種信息媒介時代,信息網絡最大限度地改變了人類的交往媒介和生活方式。當年少林武術因電影《少林寺》而家喻戶曉,更多的人從中認識與了解了少林武術。電視電影或是宣傳片等娛樂媒介的宣傳,能夠使人們更加快捷地得到相應的訊息。以目前較火的各地美食宣傳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在拍攝后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極大的反響,受到了強烈的反響和好評。通過電影紀錄片的形式向大家講述各地的美食文化。這樣新穎的宣傳手法給觀眾全新的視覺沖擊與享受。這就是媒體宣傳成功的典型案例,安徽省政府可以從中得到啟迪,借用全新的宣傳方式拍攝一部講述徽州武術文化的宣傳紀錄片,以新穎獨特的視角去講述自己的武術故事。
我國民族傳統武術現已屹立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列,近年來我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武術一詞已成為中國的“身份標識”。傳統武術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徽州武術在其歷史發展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4年5月4日通過安徽省皖政38號文件,正式錄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面對徽州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需要通過媒體包裝、政策支持、武術交流等形式實現傳統武術文化的活力。
[ 1 ]羅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湖南新化縣梅山武術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 2 ]唐存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武術的保護[ D ].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 3 ]吳永存,張振東.全球化場域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1):41-45.
G85
A
1674-151X(2016)10-14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79
投稿日期:2016-07-11
張曉媚(1992—),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