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新
MRI與CT對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特征的對比分析
楊育新
目的比較核磁共振成像(MRI)、CT下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特征。方法78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分別對其進行MRI檢查和CT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差異。結果CT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6.0%,MRI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7.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發現鈣化41處,CT 檢查發現鈣化59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發現19處小點狀鈣化,MRI檢查過程中未能加以清晰顯示;MRI檢查發現鈣化(懷疑)12處,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發現;MRI檢查顯示34處斑塊內存在小灶出血現象,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提示斑塊出血狀況。結論CT、MRI兩種檢查方式均能夠準確判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管腔狹窄程度,值得在臨床檢驗中推廣使用。但是,MRI檢查方式在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方面更具優勢,且診斷更為準確。
核磁共振成像;CT;頸動脈狹窄;粥樣硬化斑塊
頸動脈狹窄及粥樣硬化斑塊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若粥樣硬化斑塊具有不穩定性質,則可導致缺血性腦梗死。針對頸動脈狹窄來說,其斑塊的主要特征可對疾病的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本研究旨在比較MRI、CT檢查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特征,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提供科學依據,為此選擇78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78例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41例,女37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5.4±4.7)歲。排除標準[1]:①年齡>80歲者;②合并嚴重感染者,合并其他內科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③代謝嚴重紊亂者;④精神疾病(或語言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后相關診療標準[2],且對本院相關診療活動知情同意。
1.2 檢查方法 分別對78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MRI與CT檢查。CT檢查方法:檢查過程中,為患者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同時注射生理鹽水(30ml)。結束增強掃描后,得到頸動脈 CTA 原始圖像,后實施層厚3mm、間距1.5mm的圖像重建,行 MPR、MIP 等血管重建,同時對所得圖像進行詳細分析。
MRI檢查方法:采用0.5T永磁開放型磁共振成像儀器(美國GE公司),掃描時取患者仰臥位,分別用頭線圈、SE序列對橫斷面進行掃描,掃描位置為軸位 T1W、T2W、質子密度加權像,層厚控制在7~8mm,而層間距為2mm。與此同時,在高信號下進行MARC掃查,記錄檢查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差異,圖像分析內容包括頸動脈狹窄程度、斑塊內出血情況、鈣化狀況及纖維帽狀態等。血管狹窄程度診斷標準:頸動脈狹窄率=(1-最狹窄處管腔直徑/狹窄遠端正常血管腔直徑)×100% 。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CT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6.0%,MRI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7.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發現鈣化41處,CT 檢查發現鈣化59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CT檢查發現19處小點狀鈣化,MRI檢查過程中未能加以清晰顯示;MRI檢查發現鈣化(懷疑)12處,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發現;MRI檢查顯示34處斑塊內存在小灶出血現象,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提示斑塊出血狀況。
臨床在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診療時,若發現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比較嚴重,則往往對其實施外科手術進行治療,或采取介入治療方式。為此,對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早期檢查,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整體治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在患者開展治療之前,要做出明確的診斷,進而為臨床診療提供最佳的方案。
為進一步比較CT、MRI下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特征,本研究隨機抽取本院78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分別對其進行MRI與CT檢查,結果顯示:CT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6.0%,MRI檢查血管平均狹窄率27.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發現鈣化41處,CT 檢查發現鈣化59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項結果與翟茂雄等[3]報道結果相符,說明CT、MRI兩種檢查方式均能夠準確判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管腔狹窄程度,值得在臨床檢驗中推廣使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CT檢查發現19處小點狀鈣化,MRI檢查過程中未能加以清晰顯示;MRI檢查發現鈣化(懷疑)12處,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發現;MRI檢查顯示34處斑塊內存在小灶出血現象,而CT檢查過程中未能提示斑塊出血狀況。本研究相關結果與鐘貽洪等[4]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說明MRI檢查方式在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方面更具優勢,且診斷更為準確。產生這種差異性的主要原因在于MRI檢查方式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敏感性,且圖像清晰直觀,能夠清晰顯示病灶位置,能夠為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學、合理的診斷依據。
總之,CT 、MRI兩種檢查方式均可對管腔狹窄程度、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做出客觀評估,對心血管疾病篩查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上述分析認為,雖然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較為復雜的生理學、解剖學結構,加之病理變化復雜。因此,在進行治療之前,要做出明確的診斷,為臨床提供科學合理的診療措施。針對頸動脈狹窄相關篩查方式來說,其必須具備經濟性,且要具有便捷性,進而能夠保證患者快速診斷。同時,診斷方法需具備較高的準確性,且安全無風險。
[1]韋琳,蒙家彥,黎革昌.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特征的MRI與CT分析.白求恩醫學雜志,2012,10(2):124-125.
[2]石明超.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吉林大學,2012.
[3]翟茂雄,杜松林,鄭念華,等.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CT與MRI技術對比分析.中國衛生產業,2014(27):168-169.
[4]鐘貽洪,王肇平,廖忠劍,等.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排螺旋CT與MR對照研究.現代醫藥衛生,2015(20):3141-31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29
2015-09-21]
471003 中信中心醫院放射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