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楠 皮秀梅 克依木 孜拜旦 宋麗麗 沙比爾江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及相應的臨床治療措施分析
苗楠 皮秀梅 克依木 孜拜旦 宋麗麗 沙比爾江
目的探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及相應臨床治療措施。方法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病死危險因素;感染性休克;臨床治療措施
感染性休克為臨床上外科感染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在重癥監護的患者死亡率的統計中,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已經達到了>50%的幾率,這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因此,在臨床上控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成為工作的重點[2]。本組研究中選取本院82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以控制感染,減少死亡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2例患者系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均為ICU接受治療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女35例,男47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47.00±8.43)歲。診斷標準按照美國危重病學會和胸科學會制定診斷標準作出判斷。根據患者最終的臨床結局分為存活組和死亡組,每組41例,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并進行臨床對照研究。
1.2 方法 死亡組41例患者構成為死亡患者及放棄治療患者,存活組41例患者是ICU治療>28 d,生命特征平穩且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統計兩組年齡、SIRS、APACHEⅡ評分以及血液感染、動脈壓等情況,同時分析患者的病死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年齡、SIRS、APACHEⅡ以及血液感染、動脈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對單因素分析后發現,APACHEⅡ評分是給患者造成死亡的最為關鍵性因素。
表1 兩組患者死亡單因素對比(±s,%)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1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APACHEⅡ評分(分) 年齡(歲) 女性 SIRS 血液感染 動脈壓(mm Hg)存活組 41 17.23±4.37a 41.68±13.36a 43.90 19.51a 39.02a 57.12±10.65a死亡組 41 24.36±6.21 52.32±12.15 41.46 80.49 63.41 43.12±8.36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感染性休克是外科感染中較嚴重的并發癥,患者由于全身性感染,病情發展快,變化多,治療有一定難度。對此,評價感染性休克發生及死亡的危險因素,可做到早期預防和控制,避免患者死亡等不良結局。目前,研究表明,低白蛋白、APACHEⅡ評分、SIRS均是患者死亡危險因素[3]。患者死亡原因主要為全身性感染導致器官衰竭,但在病情進展時,主要為炎癥因子不斷釋放,機體應激反應較高,因此患者處于高消的狀態,體內白蛋白水平等營養指標下降較顯著,加之SIRS出現,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在臨床治療上,首先是要控制感染情況,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較快,不穩定情況較多,因此在靜脈通路上多選擇為深靜脈通路,并進行血流動力學的檢測[4]。在臨床的操作上,要做到嚴格的無菌,并對周圍空氣進行細菌檢測,針對患者臨床情況進行抗菌治療。對于導管相關感染的治療,應進行必要的預防處理。在做好上述治療措施,對SIRS的情況進行有必要的監測,以達到保護患者器官的目的,并且在相關治療措施實施的基礎上進行治療,確保患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病情得到控制[5]。另外,患者體內白蛋白含量下降,是導致患者出現病死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注意檢測患者白蛋白的變化,并結合患者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治療,以改善患者的代謝情況,以保證患者的機體能夠正常的進行感染清除。
綜上所述,在治療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醫生需要對患者的炎癥反應狀況積極進行調控,確保能夠將根治患者的病因為前提展開綜合性的治療,這與邰慧宇等[6]報道相似。通過這種治療方式的實施,確保能夠有效地降低病死幾率,提升患者的身體健康素質,提升其生活質量。
[1]雷涌,江利黎,陳萍.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及相應的臨床治療措施分析.中國醫學創新,2013(33):41-43.
[2]鞏固.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及相應的臨床治療措施.當代醫學,2015(2):29-30.
[3]王倩,彭文波,李淑芳,等.ICU院內獲得性重癥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河北醫藥,2012,34(7):992-994.
[4]蘇俊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當代醫學,2012,18(20):63-64.
[5]劉銀梅,余紅,楊惠英.ICU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8):472-474.
[6]邰慧宇,邢海林,梁宗敏,等.重癥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ICU住院時間影響因素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0):2220-22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36
2016-01-18]
835000 新疆伊寧市新華醫院
82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據治療結果將其分為存活組(41例)和死亡組(41例),對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患者年齡、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表(APACHEⅡ)以及血液感染、動脈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對單因素展開回顧分析后發現,APACHEⅡ評分是給患者造成死亡的最為關鍵性因素。結論患者在接受ICU感染性休克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的炎癥反應進行積極的調控,將根治病因作為重要的前提從而展開綜合性的治療,確保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