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丹江
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療效觀察
佟丹江
目的觀察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治療效果。方法對121例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的CML慢性期患者進行療效觀察和評價。結果107例患者在中位治療2.6個月達到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MCyR),MCyR率88.43%。121例患者在中位治療0.6個月達到完全血液學緩解(CHR)。結論甲磺酸伊馬替尼可改善患者的細胞遺傳學緩解率和血液學緩解率,延長無病進展生存期。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馬替尼;慢性期
CML是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發病基礎。甲磺酸伊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競爭性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血小板衍化生子因子受體,可選擇性對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致病基因產物進行靶向管控,治療融合基因陽性克隆性白血病,該藥于2001年在美國上市,從此開辟了治療CML的歷史。現將本院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CML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CML慢性期患者121例,其中男84例,女37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4歲。病程0.7~82個月,平均病程14個月,白細胞計數(1.7~172.0)×109/L,平均8.4×109/L,血紅蛋白(Hb) 65~185 g/L,平均120 g/L,血小板計數(PLT)(46~2001)×109/L,平均372×109/L,脾肋下0~18cm,平均5cm。隨訪截止時間2015年5月。
1.2 治療方法 治療開始時每周復查患者血常規,給予伊馬替尼300~600mg/d,然后根據伊馬替尼的血液毒性調整伊馬替尼的劑量,治療3個月后檢查骨髓細胞的形態學和染色體核型。以后每隔一段時間復查上述指標,如3個月后未達到MCyR,則加用伊馬替尼至600mg/d。
1.3 評價標準 細胞遺傳學療效評價: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CCyR):骨髓中Ph陽性細胞為0;MCyR:Ph陽性細胞≤35%。CHR標準見參考文獻[1]:需要持續≥4周。
107例患者在中位治療2.6(2~34)個月達到MCyR,MCyR率88.43%。121例患者在中位治療0.6(0.4~2.2)個月達到CHR。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發生在造血干細胞的惡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發病率在1/105~2/105,平均發病年齡52歲,無性別差異,疾病發展緩慢,此病的外周血中晚粒幼紅細胞顯著增加,脾大,骨髓增生活躍,原粒細胞<10%,以中晚幼粒細胞為主。臨床上此病可分為急性期、慢性期和加速期,慢性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5年,如轉變為急性白血病,則短期內死亡。當前CML的治療目標不是血液學的緩解,而是分子生物學緩解和細胞遺傳學的緩解,可爭取患者獲得較長時間的無病生存期。CML的發病基礎是在病理條件下22號和9號染色體斷裂,平行易位形成ph染色體t(9,22)(q34,q11),形成融合基因bcr/abl,編碼p210蛋白,增強酪氨酸激酶活性和信號傳導途徑,致使細胞增殖調控周期失調,阻止凋亡的發生。羥基脲屬于CML慢性期的一線治療藥物,然而其對急變期基本沒有治療效果,對加速期療效差,其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治療藥物,可抑制核糖核甘酸還原酶,干擾脫氧核糖核酸的生成。羥基脲價格低廉、方便、安全可靠,治療起效快,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好,但羥基脲不能降低急變發生率,不能獲得細胞遺傳學的反應,屬于姑息性治療[2]。干擾素治療CML的作用機制復雜,主要有免疫調節、抗增殖、抗血管生成、抗病毒等作用,其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具有更長期和更高的細胞遺傳學緩解率,有較長的生存期和慢性期,延長生存期,減緩急變,并且不良反應輕微,主要有脫發、發熱、畏寒、胸悶、血象變化、肝腎功能損害等,患者對該藥的耐受性好,其治療效果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甲磺酸伊馬替尼屬于特異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不適用于移植治療和沒有適合骨髓移植CML患者的治療。2004年,NCCN指南提到,CML首選伊馬替尼治療[3]。大量臨床試驗表明甲磺酸伊馬替尼是治療CML慢性期的良好藥物,其避免了肌肉痙攣、水腫、皮疹、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具有明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耐受性好,但仍可能會出現病毒感染、咳嗽、骨骼疼痛、呼吸困難、胸腔積液等并發癥。當前,甲磺酸伊馬替尼已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CML慢性期的一線藥物,其開辟了分子靶向藥物治療CML的新世界,研究發現,分子靶向藥物治療CML比造血干細胞移植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7年正式批準甲磺酸伊馬替尼為CML慢性期的一線治療藥物。IRIS試驗60個月時,MCyR率為89%,CHR率為97%,而本研究中,107例患者在中位治療2.6個月達到MCyR,MCyR率88.43%。121例患者在中位治療0.6個月達到CHR,與國內其他報道基本一致[4,5]。伊馬替尼治療CML時出現Ph+細胞CE表明基因不穩定,預示著疾病的發展,而Ph-細胞的意義不明確。江倩等[6]對CML慢性期100例患者隨訪觀察發現,伊馬替尼治療CML時,比例偏低、暫時出現Ph+細胞的CE未必預示著疾病的進展,至少在短期內,Ph-細胞CE并不是預后不良的特征,但仍應該關注Ph+或Ph-細胞細胞比例的變化趨勢。近些年,學者提出了CML早慢期和CML晚慢期,CML早慢期是指初診的CML患者,CML晚慢期表示對干擾素不耐受或耐藥的CML患者。研究表明,伊馬替尼對早慢期患者的療效優于晚期患者。IRIS的研究也證實,與IFN-α比較,伊馬替尼治療CML早慢性期患者耐受性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7]。
總之,對于CML慢性期患者,伊馬替尼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細胞遺傳學緩解率和血液學緩解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另外,達沙替尼也是屬于酪氨酸激酶移植劑,可占據bcr/abl基因的ATP結合位置,進而發生底物磷酸化和自身的磷酸化,抑制Ph陽性細胞的增生,其適用于對伊馬替尼不耐受或耐藥的CML加速期、慢性期和急變期,完成細胞遺傳學和血液學的緩解,療效持久滿意。
[1]江浩,陳珊珊,江濱,等.格列衛治療54例.Ph陽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華血液學雜志,2003,24(6):281-285.
[2]肖志堅,錢林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進展.繼續醫學教育,2006,20(4):80-85.
[3]唐錦治,劉文勵.血液病診療指南.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5: 116.
[4]陳智超,游泳,朱曉明,等.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1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臨床研究.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2):1003-1006.
[5]王國蓉,趙耀中,錢林生,等.伊馬替尼治療 95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遠期療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華血液學雜志,2008,29(1):18-22.
[6]江倩,陳姍姍,江濱,等.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100例追蹤觀察 .中華血液學雜志,2006,27(11): 721-726.
[7]牛家華,王椿.伊馬替尼耐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進展.世界臨床藥物,2008,5(29):285-2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103
2016-01-13]
110016 沈陽軍區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