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輝
(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
V型墩剛構橋關鍵設計因素探討
張宇輝
(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摘要:介紹了一種新型橋梁結構形式——V型墩剛構橋。并對這一結構體系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兩大關鍵因素—牛腿設置位置與V墩交角進行分析與探討,提出了參數選取時所應依據的具體原則,并最終給出了合適的設計參數。
關鍵詞:V型墩;剛構橋;結構參數;設計因素
1概述
在剛構橋設計中,為了減小支柱頂部的負彎矩,往往將立柱設計成V型墩形式,進而可以在橋梁跨徑較大時采用盡可能低的梁體建筑高度。而當跨徑較大時,混凝土收縮與常年溫差將在跨中產生較大的軸向拉力,在主跨內設置掛孔,不但釋放這一主跨內的縱向約束,使其主跨不再承受軸向拉力,還可以充分利用預制結構進行施工,降低結構施工周期的同時,盡量避免了對橋向交通的干擾。因此,V性墩剛構橋經常在高速公路跨線橋的設計方案中備受青睞。圖1即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段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接線上的V型墩跨線橋。本文即結合這一工程項目,研究分析V型墩剛構橋設計過程中所考慮的關鍵因素。
2工程概況
本項目V型墩跨線橋所處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接線工程,工程設計樁號為k109+350和k114+240。結構特點基本一致,與高速公路的交角90°,橋面凈寬4.5m,全寬5.5m。橋下凈高大于5.0m,邊跨L1=38.5m,中跨L0=55.0m。主跨和邊跨采用3片預應力混凝土T梁,建筑高度2.25m。橋面1.5%的橫坡由鋪裝形成。V型斜腿對應上部T梁采用3條鋼筋混凝土肋板,橫橋向寬0.56m與單片T梁馬蹄底寬相同,外側面縱橋向寬均為1.0m。橋梁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邊、中跨的上部橫截面3片預應力混凝土T梁為預制拼裝件。T梁頂板寬1.6m,中肋寬0.18m,底馬蹄寬0.56m,兩側翼緣寬度0.8m;T梁之間的濕接縫寬0.3m。橫隔板之間用臨時支撐鋼板焊接,頂部現澆混凝土,如圖2所示。3條縱向V型斜腿與基礎剛接。斜腿頂部T梁固結,形成有兩個外側懸臂的V型框架,此部分構件采用現場澆注,并與邊、中跨內預制預應力T梁采用牛腿形式進行連接。
3設計關鍵因素
V型墩剛構橋梁基本結構及典型受力分布,其整體受力性能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主跨內牛腿設置位置以及V型墩交角。這兩個因素顯著影響著V型墩剛構橋整體的受力分布,合理選取這兩個參數將有助于提升結構整體受力的合理及經濟性能。以下便針對V型墩剛構橋牛腿設置位置以及V墩交角這兩大設計關鍵因素逐一進行探討分析。

圖2 上部T梁橫斷面圖
4結論
通過對沈吉高速公路典型滑坡的原因分析和具體處理方案的論述,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挖方邊坡滑坡主要是由于邊坡開挖改變了原有山體的自然平衡狀態,使部分土體或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層帶下滑。
(2)水是邊坡產生滑塌的主要誘因,水使邊坡巖土體比重增加,下滑力增大,同時抗剪強度指標降低,結構面間的黏結力減弱,從而產生滑塌,因此盡快排出進入滑坡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滑坡治理的重點。
(3)在邊坡具備放緩邊坡的情況下,清坡卸載是處理邊坡滑塌的一種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工程量小、施工簡便、造價低且長期穩定性好等優點。
(4)邊坡治理過程中應遵循“強腰固腳”的基本原則,對穩定性差的土質邊坡,可在坡腳設置擋墻支護,增加邊坡的整體穩定性。
截至日前,沈吉高速公路通車運營已近3年時間,施工中滑塌的邊坡在處理完成后,目前均處于穩定狀態。因此,充分認識滑坡發生的機理,正確分析滑坡產生的原因,采取合理、適當的處治措施,是滑坡治理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 [S].
[2]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1.
[3]王恭先,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5-02-03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3383(2015)08-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