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貴州省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550599)
淺談造林保護工程存在問題與對策
李云華
(貴州省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550599)
“植樹造林”是發展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利用生物植被構建生態化環境,滿足了社會現代化建設之需求。基于早期落后的思想觀念下,造林工程建設依舊面臨諸多阻礙,導致工程建設后期達不到預定的綠化目標,阻礙了地區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為了構建更加全面的發展模式,結合植樹造林工程意義,本文總結了造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植樹造林;保護;問題;發展對策
隨著生態環境理念普及化發展,人們對植樹造林工程建設給予普遍關注,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擬定造林建設方案,幫助地區解決傳統工程模式的不足。植樹造林后期實施保護工程是不可缺少的,其可以進一步優化區域環境建設,利用生態植被規劃出更大范圍的綠化區。因此,針對現有造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改革對策,綜合提高生態保護的規范化管理水平。
植樹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產活動,它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節。植樹造林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抵擋風沙,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防止風沙造成田園埋沒;三是經濟建設,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如:水果、藥材等產品。新時期國家戰略走向生態化建設之路,按照區域地質環境構建造林保護,可以指導起來地區戰略規劃與發展方向。
我國正處于林業改革階段,植樹造林對區域環境保護具有主導作用,不能單一地實施治理工程,而是要從整個植被區域環境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造林生態規劃方案。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這是國家未來戰略轉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現階段,造林保護工程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
2.1 計劃問題
實際造林中,相關部門出于技術力量和認識觀念的不足,在造林計劃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對政策明文規定的耕地和距離村莊近的土地進行林木種植,而其它一些空曠山地則不做任何苗木種植。另外,種植的樹都是些楊柳之類的樹種,經濟林木卻相對較少。這種做法單一,雖然可以對生態改善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拉動地區經濟發展上的效果不夠明顯。
2.2 技術問題
較好的苗木栽植技術對苗木的成活率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保證苗木成林的保障。人類社會正積極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不同階段內資源戰略執行要求。但目前,栽植苗木時,并沒有技術人員指導,單憑借人們的栽植經驗種植,這難免成活率不高。具體的實例如,苗木種植時沒有進行生根試劑處理,土壤沒有殺蟲粉處理,栽植時形成窩根和扭根等情況。
2.3 意識問題
植樹造林改造是地區主要生態工程之一,結合造林生態功能評價展開整治工作,有助于提升造林保護施工的改造成效。當前,造林保護意識薄弱,病蟲害防治在苗木生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對其不給予高度重視,會使整棵植株或整片林木死亡。例如苗木害蟲“紅頸牽牛”,如果在危害期對其不給予及時的防治,枝干就會被其危害導致枯死。
2.4 管理問題
開發與利用生態資源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心之一,但開發過程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能源流失問題,對一個國家長遠發展又是不利的。此外,苗區管理也面臨較大的難度,幼苗只有通過栽植后的及時管理才能成活及健壯生長。但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苗木栽植后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去,導致苗木成活率低及成活的苗木得不到及時管理而死亡。例如,雜草多的地方,苗木栽植之后,后期的雜草管理沒有被重視,導致苗木被荒草淹沒。
國內植樹造林與環境保護科技之間的矛盾關系,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發展的滯后性,以及對環境保護科技戰略決策的失效性。但是,由于我國造林保護機制執行力薄弱,部分地區戰略發展依舊處于落后狀態,影響了地區生態工程改造的可持續進行。
3.1 完善保護機制
國家倡導各地區生態項目開發活動,不僅創建了造林保護機制,也帶動了地方生態經濟快速發展。由于地區政策的差異性,造林保護機制建設面臨著諸多困境,積依據時代變革之趨勢,不斷完善造林保護機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對國家環保政策及地區政策執行均是十分有利的。
3.2 優化管理模式
為了擺脫傳統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要建立更為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而提高生態區的綜合管理水平。同時,發揮生態功能評價模型的指導意義,對區域地質結構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減小人為因素對區域地質產生的破壞作用,實現造林環境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3.3 堅持持續發展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環境保護科技與戰略決策是植樹造林中不可缺少的,政府要做好宏觀調控與技術指導工作,加快資源與環保政策的一體化發展,幫助地區構建更為全面的科技化發展之路。從長遠角度考慮,我國必須加快資源與環保戰略的統籌性發展,才能實現整體社會改革建設的最終目標。
植樹造林是地區綠化改造的重要工程,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全面規劃與管理準備,擬定符合地區發展需求的管理對策。基于生態化準則下,要立足于整個地區的發展實況,做好管理方案規劃與執行工作,減少對生態區域造成的不利影響。
4.1 構建生態體系
由于植樹造林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導致地區資源戰略決策難以達到預定目標,且部分資源被浪費使用,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造林保護機制建設,可以對貴州地區生態化建設提供指導意見,幫助地區實現最優化的生態建設體系,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各地區逐漸加強生態化建設,注重生態區林業保護與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這關系著區域生態化建設水平。
4.2 分層管理模式
面對生態環境政策全面推廣趨勢下,國內各地區正積極采取生態環保政策,旨在為各地區建立最優化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管理要堅持創新機制,從多個方面實施科學的創新改造依據,結合土地保護、災害防護、分區管理等模式,全面提升綠色植被的管理水平。明確植樹造林管理原則,從土地保護、災害防護、分區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植樹造林管理方案。
4.3 調整保護政策
從保護機制建設改造政策政策中,結合生態改造實況,總結貴州造林保護機制建設趨勢與方法,對地區執行生態戰略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加快造林工程改造建設關系著生態環境發展,是我國未來戰略規劃與發展中心,對區域環境改良具有實質性意義。
4.4 執行保護戰略
早期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國家對造林工程給予重視,在特定的環境區域內加快戰略性調整,不斷實施綜合性的生態功能評價工作。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需做好環境評價與模型構建工作,為環境改造提供實質性意見。
總之,植樹造林是生態工程建設重點內容,對區域生態環境形成了綜合保護作用。針對傳統造林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對造林保護區域實施可行的改造方式,從植物選種、種植保護、綠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執行一套正確的林業保護方案。同時,強化后期造林保護管理體系,解決傳統保護模式的不足之處,實現造林經濟可持續發展。
[1]王百成.淺析森林資源的管理[J].吉林農業,2013(02).
[2]江東恒,線錦鋒.淺談新時期如何做好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9).
[3]劉玉榮,劉玉玲.談友好林業局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對策[J].林業勘查設計,2013(02).
[4]王春林.森林資源減少的原因及增加森林資源的措施——以吉林省梨樹縣森林資源情況為例[J].生物技術世界,2013(03).
[5]喬景東.增強森林資源總量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以梨樹縣森林資源情況為例[J].吉林農業,2013(07).
S725.7
A
1004-7344(2016)10-0235-02
20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