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教龍
(株洲市氣象局 湖南株洲 412000)
防雷減災管理及綜合防雷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曾教龍
(株洲市氣象局 湖南株洲 412000)
雷電災害不僅會對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等造成嚴重的危害,也會影響我國衛星及通訊系統的正常運行。在現階段的防雷減災工作中,必須加強管理并應用綜合防雷技術,以有效降低雷電災害對人們的影響。本文將對防雷減災管理進行分析,并研究綜合防雷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防雷;防災;管理;綜合防雷技術;應用;發展
雷電災害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氣象災害,主要體現在雷電災害一般會產生比較強的電場和磁場,這些電場和磁場會對周圍的建筑、設備及信號等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威脅人們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做好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綜合防雷技術,以便對雷電災害的影響進行有效的控制。
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我國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經過社會各界不斷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總的來說,我國防雷減災工作目前沒有一定的系統觀念,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1)防雷減災管理沒有系統的概念。從我國相關部分頒布防雷減災的相關標準以來,部分行業均提出了該行業的防雷標準,導致最終出現管理體系不統一的問題。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防雷減災部門需要做好充分的研究調查,廣泛征求各行業的意見,權衡利弊,實現各行業防雷減災管理的統一。
(2)防雷減災管理技術標準和法規沒有系統概念。由于我國的防雷標準體制化建設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導致部分規范和標準時常出現,甚至會自相矛盾,使得技術人員進行防雷減災管理時無從下手。此外,各行業的雷電防護相關產品不一致的問題也會偶爾發生,導致我國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2.1 智能建筑物的防雷減災技術
智能建筑防雷減災技術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綜合防雷技術,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1 直擊雷的防護措施
對于這種雷電災害,主要的防護措施有:①在該智能建筑物內部容易遭受雷擊的區域安裝質量可靠的接閃器,并在相關的傳輸導線上安裝傳感器,及時地將雷擊信息傳送到相關的技術部門,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②為了增強防雷效果,可以在該建筑物主體的立柱上增加引下線,并構建接地裝置。同時,采取焊接的方式將接地裝置與引下線之間形成統一的整體,擴大不具有導電性能裝置的保護范圍;③接閃器在安裝的過程中需要確定具體的尺寸規格,主要的參考依據是根據相關的計算公式,確定具體應用過程中的技術參數,確定出接閃器最大的應用范圍,為防雷效果的發揮提供可靠的保障。
2.1.2 相同電位下的聯結防護措施
在智能建筑物使用的過程中,由于地電位反擊電壓的存在,加大了智能建筑物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相同電位下的聯結防護。即利用物理學等勢面的相關原理,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將建筑物內部獨立的裝置、帶電的導體等,利用相同電位的導體將這些獨立的個體聯結起來,使得智能建筑物遭受雷擊的過程中導電裝置的電位差能夠減少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的過程稱為相同電位下的聯結防護。它的主要原理在于利用等勢面的特點控制電位差的范圍。結合這樣的措施,智能建筑物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所有的結構鋼筋與金屬管線連接在一起,形成導電性能良好的導體。通過這樣的操作,有利于消除雷擊過程中感應過電壓帶來的影響。
2.1.3 雷電波入侵的防護措施
智能建筑物內部的線路或者管道主要采用的是全埋的方式。它將與用戶端的電纜外層、金屬管道等與建筑物的外墻方面的預埋件相連。設計過程中建筑物內部主要的金屬物需要與防雷預埋件構成統一的整體,增強防雷效果。實現這樣的目標,主要采取的措施有:①將所有的電纜、金屬管道接地。雷電波的入侵主要是通過導體傳輸一定的電流和電壓,設計過程中的接地操作能夠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②將避雷裝置分別安放在變壓器高、低壓兩側。
2.1.4 電磁屏蔽的主要防護措施
為了減少電磁波對于智能建筑物的干擾影響,需要利用相關的防護措施達到電磁屏蔽的目的。一般情況下,針對智能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可以采用法拉第式的防雷網進行全面地布控。這種防雷網主要是將建筑物內部的墻面、地板、金屬導管、金屬管線等看做統一的整體,使其呈現六邊形的網狀結構。這種籠式的避雷網能夠有效地發揮出電磁屏蔽的效果,并對遭受雷擊的智能建筑物進行分流、分壓操作,降低了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智能建筑物整體的內部構造特點,采取合理的電磁屏蔽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防雷網的屏蔽效果。
2.2 城市軌道交通防雷減災技術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不斷地提高,很多自動化控制系統已經應用到軌道交通系統中,對軌道交通運營、運行速度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軌道交通應用電力驅動、牽引的方法提供車輛動力,多因素綜合起來使線路、車輛和車站增加了雷災概率。
(1)變電所每段35kV母線對地間設置1臺避雷器,位于地面的變電所房屋(如車輛段)按建筑物防雷規定設置避雷帶或避雷針。建議變電所低壓母線處(第一級)SPD沖擊放電電流應不小于12.5kA(10/350μs)或標稱放電電流50kA(8/20μs),第一級SPD一般應采用開關型;
(2)在動力變壓器0.4kV側或向重要設備供電的末端配電箱(BAS、FAS、AFC、通信、信號等)的各相母線上,裝設電涌保護器(SPD),第二級建議選擇標稱放電電流不小于40kA(8/20μs)(限壓型)的SPD;特別需注意的是1號線車站出入口扶梯、照明、直梯配電箱內還需安裝一級浪涌保護器,一般應考慮開關型。
(3)在信息系統機房配電箱處(第三級)應不小于20kA(8/20μs)(限壓型)的SPD,或者在重要設備前設置不小于10kA(8/20μs)(限壓型)的SPD。
(4)對于采用直流供電的設備,應根據線路的長度和工作電壓,選用標稱放電電流不小于10kA適配的SPD。同時,各級SPD的保護水平應滿足設備最低耐壓水平要求,且有20%的安全裕量。
3.1 加強對防雷減災工作的宣傳力度
應利用“防災減災日”、“3.23”氣象日和“安全生產月”等節日進行宣傳,加大利用互聯網、報紙、廣電、手機短信等媒介進行宣傳的方式和力度,特別是對黨政領導干部及部門宣傳一定要到位。大力普及防雷相關防御知識,開展科普宣傳和預警知識的宣傳,通過發送宣傳資料、講座、媒介、互聯網、手機短信的各種方式宣傳防雷減災科普防御知識,增加大眾特別是學生和農村的防雷防御意識;更可結合雷災案例進行防雷減災防御工作宣傳設立技術服務咨詢熱線印制防雷知識宣傳;培訓各鄉鎮氣象信息員防雷知識,努力使防雷減災防御工作宣傳扎實推進,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
3.2 加大我國防雷減災的建設
在我國現階段的防雷減災建設中,主要是對雷電災害進行檢測,然后建立相關的雷電科學研究,以便做好防雷工作。在進行防雷減災現代化建設時,相關部門應與當地政府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兩者之間的密切合作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監測網等業務系統。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防雷減災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研究和掌握,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創新設計出更為合理的防雷技術,然后將這些防雷技術向人們進行推廣和宣傳。
3.3 加大防雷減災隊伍的建設
在現階段的防雷減災工作中,為了進一步提高防雷減災工作水平,相關部門應對不同的機構和人員等制定最為合理的職責分配,這有利于實現工作人員職責的專業化。另外,相關部門應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其中不僅包括防雷減災理論知識,同時更應加強對防雷減災實際技能的培訓,保證工作人員能夠熟練掌握先進的防雷減災技術,不斷提高防雷減災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對人們進行防雷減災培訓時,人們主要了解雷電災害形成的原因,雷電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防治雷電災害發生的措施等。
3.4 加強對防雷減災的監督力度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防雷工作要求,要加強防雷安全專項監督執法檢查力度,依法維護防雷減災工作的正常秩序,特別是在夏季雷電災害多發到來之前,由氣象部門牽頭,公安、建設、安監、旅游、交通等相關部門協同開展防雷安全檢查工作。人員密集、易燃易爆、危化場所等重點區域進行防雷安全責任制落實、并建立相應的檔案管理制度,全面檢查新、改、擴建項目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正在使用中的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維護以及防雷裝置整改落實等情況,以便于有效的排查雷電災害安全事故隱患,減輕或杜絕雷電災害事故的發生。
當今社會,各行業發展的趨勢是可持續發展,因此防雷事業也要本著防護各類資源的原則開展,并且開展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工作部門要轉變傳統工作觀念,更加明確減災技術的發展定位,以促進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注重部門內部技術人員、財務資源的管理。同時,建立完善的防雷工作體系也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要保障各行業的正常運營,就必須做好防雷工作。
雷電災害的頻發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為了有效降低雷電災害帶來的危害,氣象部門應合理地開展防雷減災工作,降低雷電災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
[1]劉昊.防雷減災管理及綜合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分析[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6(1):297.
[2]王海明,于濤,馮雪翀.探究防雷減災管理及綜合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J].中國科技縱橫,2014(3):89.
[3]肖斌,蔡偉.淺析綜合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J].中國科技財富,2012.
TU895
A
1004-7344(2016)10-0337-02
2016-3-18
曾教龍(1959-),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