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蓉
隨著人類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也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時間段內,個體的發展也有時間差,并且社會對個體也提出千差萬別的要求。在這樣的趨勢下,形式多樣的個性發展正在取代整齊劃一的整體規劃。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應更加注意面向個體,努力為個體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和精神保障。這就要求教師以“耐心等候,靜待花開”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呵護他們的成長。
“耐心等候,靜待花開”是當今教育所提倡的一種有效方式,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和睦相處的一個有效潤滑劑,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高層次的教育態度,它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心中要有等待的意識,呵護學生有個性的成長。
“耐心等候,靜待花開”首先是思想、時間上等待。針對一些特殊學生所犯的錯誤,要靜下心來,做到思想意識上等候,不急于“趁熱打鐵”。
案例1:凱(化名)在小學的時候,是一位教師、同學都覺得頭痛的學生,被同學私下稱為“四大金剛”之一,家長也對他采取放任的態度,曾明確表態:“我的孩子只要三年在學校待得住,能夠拿回一張畢業證書就可以了。”凱剛上初中時,小學所養成的壞習慣一下子改不了,還經常犯些小錯誤。筆者沒有一下子就去當眾批評他,給他下馬威,而是用“等候”的心態對待他所犯下的錯誤,私下找學生了解他各方面的情況,知道他愛打籃球,就引導他往籃球運動這一方面發展,在耐心細致的引導下,凱逐漸與其他班的“四大金剛”們分開了,籃球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同學們都說有凱的一份功勞。凱受到尊重與表揚后,思想上有了一些變化,學習也慢慢有了起色,在中考后,凱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現在正準備以體育生的身份參加高考,這不就是“耐心等候,靜待花開”的魅力之所在嗎?
“耐心等候,靜待花開”是給予改過的機會和過程。只是當教師發現學生做錯事時,教師首先要以耐心的態度來對待學生的“不是”,讓學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一下子以成人化的標準來做任何事,這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學好、變好的過程。簡單地說,教師要“靜待花開”,允許學生對處罰不服,也允許學生隨時認識并改正錯誤。
案例2:在一次期中考試中,班干部英(化名)在考試中作弊,被筆者當場發現,考試結束后,筆者就上報到了政教處,英受到了通報批評。英對此不理解,覺得受了委屈。當然,作為一名出了許多力的班干部,因為作弊而被全校批評,她的心里是很難接受的,因此,在周記上,她發泄了對筆者的不滿,而筆者在她的周記上寫下這樣一段話:雖然你犯了錯誤,但我仍然相信你是一位好學生,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改正后也仍然會犯錯誤,但對所有知錯就改的人,人們是絕對寬容的,因為人是在不斷犯錯誤中前進的。
“耐心等候,靜待花開”是一種愛,是愛中有嚴,是對學生的成長負責。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學好,都對學生傾注了無限的愛。“耐心等候,靜待花開”是愛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是要讓學生在理解與信任的和諧氣氛中,接受教師的教育。“耐心等候,靜待花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一種尊重,也是理解和信任,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教師的教育,更需要得到教師的理解和信任以及等候,因為學生的成長是在一次次的“犯錯—糾錯—再犯錯—再糾錯……”中不斷成長的。
案例3:傅(化名),可以說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認為是一位后進生,不僅成績差,而且表現也不理想,在剛上中學的第一節課,全班同學都會背11至19的平方,只有他告訴筆者說,“不會”,這是以往從來沒碰到的事,當時筆者就以“靜等花開”的心態對他說:“不要緊,慢慢來,老師相信你能行,我們可以分幾個時間段來背”,結果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動找筆者背,而且在當天的課上,筆者特意請他起來背給大家聽,在班上好好地表揚了他,這可以說是他好幾年來得到的一次表揚,這次表揚,使他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希望,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經常在他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就及時表揚他,在他犯錯誤時及時地找他聊天、談心,并時時關心他學習和生活,以自己的愛、自己的“等候”之心去面對他所犯的錯誤,去感動他,慢慢的,他改變了他的一些不良習慣,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思想。只要教師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學會用“耐心等候,靜待花開”的心態來對待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所碰到的問題,提高“心理換位”意識,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和考慮問題,多和學生交流、談心,用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學生,只要教師用心去愛護、呵護學生,學生沒有學不好的,關鍵問題在于:教師要用心,要有等候之心,并要有持之以恒之心,最終可換來春暖花開。
編輯 謝尾合